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二十七章 地球篇之命运齿轮 (1/3)

落善云正在组建一个超级团队,他耗费巨资集合了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目的很简单,复制一个自己。这个团队只有一个目标,把人脑完全拷贝过来,更多的是把所有思想意识百分之百的重现。

落善云很清楚一点,如果是克隆的话,必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和阻碍。他还可以买个私人岛屿搞研发,搞自己的武装力量但是这些也并不是多好的途径,除非拥有自己的国家。这些都太难以办到。

所以总结来总结去,落善云才决定先搞个人脑复制这方面的团队,相对是最省事也是最合理的方案。

落善云是个实干家,更是一个执行力超强的人,想到就要做到,他的顶级团队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实验取得了重大突破,人脑的记忆复制可以做到98%以上,尽管剩下的2%看似很简单,但是要达到百分之百,在客观上理论上可以达到,但是实际中比较难,或者说是近乎不可能。

到了2030年的秋季,落善云的顶级团队人脑记忆复制已经达到了99.6%以上,近乎百分之百,这是一个一旦公布就会引起世界大爆炸的消息。落善云把这个研究成果压了下去,他才不会傻到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只会用在自己的人身上,而且要保证绝对的保密性。

人脑记忆复制的最后攻坚工作还要继续,寻求一个可以长期存储的芯片也是一项不得不提上日程的工作。

为什么芯片也有使用寿命呢?这话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就像我们看待万物一样,都是有寿命的,但是原因是什么呢?其实要回答芯片为什么会有使用寿命,倒是简单多了。

其实也可以将芯片看作是集成电路的俗称,既然是集成电路,那就会涉及到晶体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等等,而它的工作过程同样可以简单的看作是电子的运动。

关键内容来了,电子在运动中是有着动能的,而金属中还存在原子,面对电子的多次撞击,不免会出现一些脱离的情况,这就是微电子科学领域的“电子迁移”现象,而这个“电子迁移”正是决定芯片寿命的关键。

“电子迁移”的起因是电子的流动撞击了金属原子,而金属原子一旦移动脱离,就会在电路上到处流窜,其结果就是使得原本很光滑的金属表面变得凹凸不平,这是一种永久性的伤害,久而久之自然导致电路损坏,比如短路、断路等问题。

关于电子迁移,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温度越高,电子动能越大,在流动过程中,对原子的撞击就越大,原子脱离现象也就越严重,这对集成电路内部中一条线路的破坏也就越厉害,损坏整个集成电路,也就是导致芯片报废的时间越短。

芯片出现问题是一定的,报废只是早晚的事情,而要想芯片多用一段时间,温度很关键,说到温度因素,就涉及到芯片的使用问题了。

知道了芯片的客观问题,要解决时间问题就要有针对性强的研究。微芯片能够在大脑组织保存记忆信息长达10年,芯片是一个很小的芯片,可以很容易地植入人体皮肤的下面。

目前来讲用光盘作为存储介质,是最为稳妥的方法,柯达,飞利浦,TDK等公司都做过相关的光盘加速老化试验,柯达公司得出的结论,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情况下,普通的CD光盘可以保存的年限大于200年,145年后光盘的可读性能大于95%,从加速老化的实验中,可以得出正常我们使用光盘作为存储介质的话,只要我们平时保存得当,是完全可以储存很久的。因为光盘上都有标志的存储容量,蓝光光盘或者是DVD光盘都可以有很大的存储空间,我们把资料进行整合,在规定的存储空间内写入到刻录光盘中,这是一次性完成的,并不像是硬盘存储的时候就需要接上电脑来进行资料的读写。而后我们如果利用光盘去查看内容,使用的次数也明显要小于连接电脑的移动硬盘,从这点也更利于我们保存重要的资料。

普通人对于信息的存储要求可能只有不到100年,历史记录的存储要求可能在几千年到几百万年不等,而真正要实现信息永久存储,其要求可能就在万亿年级别了。

早在2016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飞秒激光技术,释放短暂强烈的光脉冲,将信息记录在3层纳米结构点上,最终在纳米晶体结构上蚀刻记录5D数据信息。

这种小型纳米晶体盘设备能够保存海量级的大数据,而且在室温条件下几乎可以保持永久储存,一个晶体可以记录360T的数据,可以包含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进程信息。普通温度下这么久,要是极端情况下呢?

研究人员也想到了这一点,最终实验得出这种晶体纳米盘可以在在1000摄氏度条件仍能保持热稳定性,在190摄氏度下,该存储设备可以保存138亿年时间,已经比地球诞生的历史还要长了!

当然,138亿年可能还是有些短,有没有更长的呢?

今年早些时候,国外有人将16G的维基百科存储在了一个DNA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