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大型的乐器合奏中,也少见适合作为和声的拉弦类乐器。
小提琴的声音比较明亮,并且,四根弦,音域也相对较宽。
适合作为和声的铺底。
而拉弦类乐器的扛把子,二胡。
音色相对来说,会更薄,而且更柔,十分不适合和声演奏,音量的大小上,也有些偏小。
再加上和声是为了铺垫情绪的,音域也跟不上。
总不能演奏一段和声,换两把二胡吧
乐器千家不同,侧重更不同。
在和声上,小提琴自然比二胡合适的多。
但由于小提琴有指板,所以,滑音和揉弦是被限制了的,缺少了压揉滑揉。
这就是李景霖比较头疼的点。
想要表达华夏乐曲的质感,这揉与滑,是少不了的,想表达,那就必须通过别的地方找补。
有差别,但没差距。
“那拨弦乐器呢?”
翻看着编曲软件中的音色选择。
古筝,琵琶,阮,筑,李景霖陷入了沉思。
琵琶的声音也是微薄,阮则是柔和了不少,筑很好,更能很好的展示汉王朝的质感,可是,若使用筑,则金石之声有点溢出。
金石之感,用磬的点缀便足矣。
想来想去。
李景霖还是忍痛的放弃了筑,选择了古筝。
毕竟,搞编曲配器的时候吧。
确实特别容易有这么一个“毛病”。
喜欢选择一些奇妙的,冷门的乐器来制造音色上的惊喜感。
但若是和整首曲子不配套的话.
那只能忍痛放弃。
“哎。”
一鼓作气的将整体架构思路捋顺。
在设计旋律的时候。
李景霖感觉身上的压力开始增多。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吧。
越无知,越无畏。
智障类的创作者,在创作这类题材的时候,脑子里是完全没有“敬畏”这两个字的。
满脑子的我以为,我觉得,差不多。
而这样的作品,做出去以后,明明是致敬,却多少带了点反向抹黑的感觉。
越是实力强劲的。
这心里的压力便越大。
写大汉之声!
李景霖是生怕自己的音乐表达不出这个传奇帝国的伟大。
世人皆说强汉盛唐。
强汉,那必然要着重表达这个“强”字!
起码,你从音乐中,就需要让观众们感受到“强”。
于是。
在做完了旋律线后,又仔细的思考下。
李景霖悄悄的将鼓组的音量拉大了许多。
在鼓组中多加一拍,但整体线路拉长。
不断的进行细微的调整。
很快。
便做完了这最终的版本。
音乐的角度有很多。
有的为抒情,有的为叙事。
这一首音乐。
便完全脱离了叙事。
不讲故事!
只是代表了一种现代人对于两千多年前“强汉”的印象。
于是。
李景霖郑重的在作品名上,打下了两个字。
《汉风》!
“嗯~”
搞定了一首曲子后。
李景霖满意的抻了一个懒腰。
和老黄告别后,自己便直接开始作曲。
搞完这些后,天色已经十分黑了。
当时没觉得如何,但此时放松下来,强烈的饥饿感开始蔓延。
站起身,活动活动后。
点了一个外卖。
李景霖这才想起来,要加一下主创团队的群,以及制作人,导演。
登录社交软件。
李景霖便发现。
一堆加好友的系统通告在不断的闪着。
一时之间有点太投入。
忘了这码事。
首先便加上了《帝陵》的导演,张晋。
两人在网上相互表明身份,互相问了个好后。
张晋便试着在社交软件上,打字问道。
【怎么样,李教授,您有什么想法不?需不需要我们配合,或者来我们主创团队这边看一眼?】
此时的张晋。
的确还挺激动的。
拜托。
李景霖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