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
听着朱由检讲述大明的各种政策和近况的苏墨,要不是现在在其身体里,都想要抬手拍拍对方的肩膀说:“孩子,你辛苦了!大明会有今天真不能全不怪你。”
苏墨这样想还真不是给朱由检洗白,而是,大明现下的种种问题,真是是从开国的时候就存在了,之后一点点的发酵,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朱由检确实能力不行,但是,他本人是很勤奋,也愿意去学的。所以,他若是国家稳定的时候做一个守成之君还是可以的,毕竟,那个时候朝中大都是忠臣,而不是现在这般,结党营私之辈。朱由检多疑真的只怪他吗?!
不是的!虽然他性子确实多疑,但是,更多是朝中的大臣根本不能给他安全感。细数历史,自明堡宗朱祁镇之后,大明的皇帝明君多半英年早逝,反而是荒唐的皇帝,活得久。比如沉迷炼丹的嘉靖,活到了60岁。
还有两位因落水去世的,明武宗朱厚照,31岁落水,不治身亡;明熹宗朱由校,一样是落水之后烙下病根,之后不久就撒手人寰了,才23。
这要说都是巧合,没点问题,估计鬼才信!!
就这种情况下,搁谁谁能不多疑?!
没有人!毕竟谁都不想糊里糊涂的就被弄死了。
大明的问题真的非常多,遇到“小冰河期”虽然倒霉,但是,这却不是大明灭亡的根本原因,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至于北方的建奴,那就更不是根本原因了,那只能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归根结底,大明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从开国之初久存在的那些问题。
朱元璋这位“乞丐皇帝”确实是一个传奇!毕竟,“开过一个我,结局一个国”这种情况真的是非常让人难以置信的。朱元璋打仗确实是一把好手,治理国家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因为出身和没有受过正统的教育,所以朱元璋的眼界其实是有被限制住的,朱元璋在治国上其实有很重的“农民思想”,这从他的很多政策都可以看出来。还有就是,朱元璋没有太多的开疆拓土的想法,只想着收回曾经的土地,从来没有想过打出去。不像喜欢开拓的汉武帝,也不像唐朝那样,非常的知足常乐,这是非常典型的老百姓思想。
当然了,苏墨不是觉得这样不好,毕竟,知足常乐也算是一种美德。但是,坐在皇帝那个位置上,他认为还是唐朝时期那样“万国来朝”更好。
朱元璋的有些治国思想就和农民种地一样朴素,他很喜欢固定的东西,比如明朝的户籍制度就是最明显的代表。工匠的后代就是工匠,商人的后代就是商人,大夫的后代就是大夫。
这样全都固定好了在朱元璋看来就代表着稳定,可是,这样真的好吗?!
有句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有好的基因,再加上原生家庭的影响,应该会很不错的。可真的是这样吗?!
并不是!!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没有哪种制度是十全十美的,所以,很多政策都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还有,古往今来不少虎父犬子的代表:秦始皇嬴政和胡亥;朱瞻基和朱祁镇,李文忠和李景隆,这些都说明,基因和原生家庭他并不能决定后代的天资和未来。而且,每个人的喜好和天资他是不同的。
生在工匠家就不能喜欢医术吗?!生在商人家久不能喜欢研究奇淫技巧吗?!
一个人主动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和被动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的效率他是不一样的!!
因为朱元璋的户籍制度,多少原本可以在自己喜欢的行业发光发热的人,最后泯然众人矣?
要说为啥大明的皇帝死得早?除了阴谋论之外,那就是医疗跟不上,学医那是要天赋的啊!!
一来,太医的后代不见得有学医的天赋,却偏偏还要学医,这样不就,医术不精了。再加上,中医很要求经验的,你说给宫里主子治病的太医能有多少经验?这没经验的太医,一遇到稍难的病症,可不就完犊子了。
二来,早先的大明皇帝喜欢杀太医,治不好陪葬,这不得罪医生了,很多时候他们久不敢去用药了,都是求稳。
如此一来,皇帝得病不死才怪。
朱元璋这样的治国理念,短期确实稳定了,不容易生乱子,却也导致缺少了创新和发展,固步自封了起来。而且,稳定却也从另一方面代表了,固化。
要知道,阶级的固化是很可怕的。
古代为啥会有造反?
不就是为了打破原有阶级的固化吗?!
秦朝的军功爵制,唐朝的科举制这都是为了打破阶级的固化而出现的。
还有明朝初期的藩王制度,朱元璋明明知道封藩的弊端,却还是封了,为啥?!
我想是因为曾经穷怕了,饿怕了,所以才想要自己的后代不在挨饿受苦,这是一种非常朴实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