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3 开始筹谋 (1/2)

顾养晦来自广南东路,康州,端溪县,烟笼坳。

端溪县顾氏,源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吴郡顾氏。

如今虽然不及魏晋南北朝时辉煌,但依旧诗礼传家,也称得上是书香门第。

烟笼坳顾氏是端溪县顾氏的旁支。

端溪县的族田无法维持偌大的家族。

顾养晦的曾爷爷不得不离开端溪县县城,去乡下的烟笼坳落户安家。

离了主家,烟笼坳顾氏只能一边务农,一边读书,诗礼传家变成了耕读传家。

而到了顾养晦这一辈子弟,顾家子弟不知祖上荣光,失去了苦读的志气。

甚至有一半的子弟已经目不识丁,已经变成了纯粹的农户。

唯有顾养晦的爷爷,顾从恒,他是曾祖的大儿子。

记事的时候,他还在主家呆过两年,对诗礼传家念念不忘。

而曾祖更是在死前叮嘱顾从恒,不要把读书的传承丢掉。

顾养晦自幼展露读书天份,顾从恒就把他当宝贝的供养起来。

他只需苦读,无需劳作。

但供养一个读书人很不容易。

顾从恒一脉人丁颇旺,田地根本供养不起这么多人。

顾养晦的一些叔伯和堂兄弟已经不得不成为佃农或者另谋出路。

顾养晦的父亲顾霖易曾经大病一场,不得不把自己分得的田地卖与大兄,之后外出谋生。

但薪俸仅能维持生计,无力供养顾养晦读书。

顾从恒就吩咐自己的另外几个儿子凑钱。

所以,顾养晦能够安定的读书,是依靠叔伯兄弟凑钱来供养的。

而这许多叔伯兄弟,真正心甘情愿供养他读书的可不多。

他们愤愤不平,又不得不服从爷爷的命令。

他们每回凑钱,也少不得一阵唠叨。

或明示,或暗示,要求回报。

顾养晦之所以自尽,就是他觉得自己辜负了爷爷和父亲的期望。

他无法回报叔伯兄弟的付出,不知道如何面对族人。

因为他从吏部得到了任命告知。

广南西路,邕州,龙川县知县。

顾养晦刚接到任命时,虽然遗憾不能留在汴京,但觉得任命为知县也还不错。

但他打听了邕州龙川县的情况后,就绝望了。

邕州紧邻大理和越李朝,是偏远之地,民族众多,民风彪悍,朝廷对里统治力很弱,经常发生军乱。

过去的四十年中,就发生了两次大乱。

北宋皇佑年间(1052年),侬智高起义,以雷霆万钧之势,不到一个月就攻陷邕州,建立了大南国。

不过,侬智高起势快,败亡也快。

仅过半年,侬智高建立的大南国就亡于狄青所率的宋军战中。

其后,宋熙宁八年(1075年),又爆发熙宁战争。

此战虽然北宋宣称胜利,但实际上占便宜的是交趾李朝。

因为此战之后,宋军死者大半,而李朝劫掠大量财富却没被追责和要求赔偿。

自此,“怂宋”之名传于邕州,邕州人对宋朝廷更无畏忌。

龙川县,邕州的羁縻县之一。

羁縻县有别于一般州县,乃是以夷制夷的自治区。

羁縻县的知县一般都由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担任,俗称“土官”,宋朝廷许其官位世袭之。

邕州原本有七个直辖县,如今只剩下两个直辖县,就是因为没人敢去那里当官。

只能把官员任命为当地的峒丁首领,在那地方,有兵有族人的首领才能站得住。

传闻中,邕州之所以撤销五个直辖县,是因为去那里当知县的官员一半死在路上,一半成功抵达后也活不过三个月。

所以无人再敢去那里当知县,朝廷才不得不撤销五县。

而现在,朝廷居然任命他去羁縻县当知县,那就等于让他去抢那些土皇帝的世袭帽子。

这是把他送到老虎嘴下,让他与老虎抢食啊!

顾养晦虽然学问好,但从未经事,对此好无办法,绝望之下,选择了自尽。

但如今的顾养晦却是不同。

他现在心思活络,有的是办法留在汴京。

但留在汴京真的好么?

留在汴京的话,少不得要认个主子。

而且汴京高官多如牛毛,免不得要与人勾心斗角,还要伏低做小,当磕头虫。

若是按着之前的任命,前往邕州当知县呢?

他比原来的顾养晦更了解邕州,更了解龙川县。

那里不仅有少数民族,还有金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