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闪雷鸣之声,一行人中的孩子们全都吓得蹲在地上。
中年男子惊恐看了一眼上方的人影,马上弯腰施礼,不敢再动。
空中人影慢慢下降至张于行前方一两丈之处。
此时,张于行才看清他的脸,是一个面容冷峻的青年男子,一身黑色的锦缎长袍,双手后背,正盯着周老爷子。
周老爷子面无惧色,向前微微倾身施礼,道:“老朽所讲,皆为书中所载,并无丝毫冒犯,公子为何动怒?”
空中的黑袍男子没有说话,仍盯着周老爷子,身上发出的电弧不时击在地上,响起“啪、啪”之声。
“《夏史通鉴》、《四国大事记》、《大易百年志》等书均有记载,这些书各国均有馆藏,青城山‘文庭’也有备存。如对书中记叙有异议或认为有错漏,依四国传统,世家、文士均可向青城山‘文庭’提出异议或更正请求。”周老爷子再施一礼后,朗声说道。
空中青年男子听闻后,慢慢收起术法,身边电弧渐渐消失无形。
沉默半刻,黑袍男子一甩袖袍,直直向山顶飞掠而去。
空中传来男子深邃的声音:“世人只知书中历史,又怎知其中隐事!”
随着男子的身形消失在剑门道上方的雪山顶,众人都松了一口气,然后不由自主的加快了赶路的步伐。
一路疾行,天色渐暗,前方的道路开始宽阔起来。
一行人终于走出了剑门小道,进入南昆国境内。
南昆这边的半山腰是一片半山草地,也拴停了不少马匹,还有不少供来往行商租住的帐蓬。
与东易那面不一样的是,这边半山腰的空气温暖多了,还有不少小贩在此售卖各种南昆食物。
让张于行感到最神奇的是,这边草地边上还有一个买灯具的铺子,铺子虽小,但灯具很多,基本卖给从南昆国回东易国的人。
想想也对,灯也算南昆特产,来一趟南昆,回程之时带个南昆灯具回去用,也是顺手之事。
中年男子租下一个帐蓬,一行人挤着在帐蓬内过夜。
第二天早晨,一行人采买了一些食物与水,开始下山。
下山走了几日,终于到了青衣江边。
远看,两侧青山隐隐,烟柳万家;
近看,江中水清沙明,天水相映。
“青衣江边洗青衣,南昆青衣好风景。亲眼所见比书中所载好看多了。”周老爷子喃喃的说道。
“真是‘青山青水养青人’啊,书载南昆人都比较喜欢着青色衣服,我还不太相信,现在眼见为实啊,只不过看来男子多用深青色,女子多用淡青色,”周老爷子一边走一边指着江边的南昆人说道。
“除了几大家族的官宅,寻常百姓的宅院、家具都喜用青色呢!”中年男子也轻松的说道。
到了江边泊船处,找了一艘官船,中年男子向船上管事出具了一份文书,船上管事便招呼一行人上船,并立即收绳起船。
一行人上船时,船上管事看着队伍中那名跛着脚的男童,对中年男子说道:“这也是你交差的?”
“这个嘛,这个捎带去请邓管事看看能用不,呃,......,除了这个,其他的可都是很懂事很乖巧的。”中年男子连忙满脸堆笑的回答道。
官船的管事瞄了一眼张于行等人,叫了一声“开船。”
官船便向下游驶去。
在船舱内,中年男子向周老爷子轻声说道:“这是陈家的官船,我们是为陈家办重要的采买,不用付船费,顺流而下,几天即可到沓水码头。”
张于行飘流在青衣江上之时,乐至城正被西尤军队围困。
西尤名将霍达山带领一万余名骑兵和二十多位术士,包围了乐至县城。
县城内的平民已全部撤向王山郡郡府所在的遂宁城。
现乐至城内驻扎了简州步兵一千余人以及术士十余人。
县府政室,步兵校官罗岚与王县令以及几个部门官员正在焦急的等待。
“王大人,确定平民已撤离完毕吧?”
“早上又清查了一遍,平民肯定是撤离完毕了,都快到威远关了。县府卷宗文档也随平民队伍运走了,粮库也已经开始起运,但矿库......”
“那堆石头先就不管了,上面还没有下令弃守乐至县呢!”校官罗岚摆摆手说道。
校官身边的另一军官说道:“说是让我们带兵到乐至来,究竟是守还是不守?守的话,术士们得在城头做些准备啊。要不催一催?”
“不用催,想必是简州方面也一直没有收到国都的传文。但传文室那边,你要盯紧。”校官罗岚说道。
传文室内,二名年轻的传文术士正神情严肃的守在“传文鼓”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