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将近日落时分。
朱标一行人进入武昌城,一进城就发现武昌城内别有洞天。
本该临近宵禁,街道上依旧人马纷纷。
杂耍,卖艺,摆摊,大宗商品交易等如火如荼的进行。
为了深入百姓之中,朱标走下马车陪着老农来到集市上卖牛。
一头牛标价五两银子。
趁此机会,朱标好奇查看着四周。
两位商人正在交头接耳,一阵互相砍价之下成交了一单大买卖,以五千两银子购买了粮食。
可他们交易方式却让朱标大吃一惊。
双方竟然在使用大明宝钞交易?!
大明宝钞虽是大明官方货币,但实际使用量不高。
“老大爷,武昌城内大明宝钞可以流通?”
“当然。”
老大爷嘿嘿一笑,俨然一副自豪模样,继续补充道:“公子,整个大明能流通大明宝钞的地方估计也只有我们两湖地区了。”
“别怪老头子冒犯天威,实在是皇帝陛下发行大明宝钞时想的太少。”
“大明律法规定,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可我们百姓手中的金银被大明宝钞换走,我们却无法用宝钞向朝廷兑换金银。”
“百姓当然不会用。”
“尤其是那该死的倒钞法,我们用旧钞换取新钞时,还要缴纳一定的钱,只能让旧钞堆积在家,大明宝钞也只能贬职。”
“一贯宝钞从起初一千文铜钱,到现在只能折铜钱五百。”
朱标如遭雷击。
一位两湖地区老农竟如此眼光毒辣,一眼看穿大明宝钞问题所在。
大明宝钞的发行的确问题重重。
洪武七年,陛下下旨设置宝钞提举司,作为纸币的发行制作机构,经过一番准备,第二年“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
大明宝钞以桑穰为材料,“高一尺,广六寸,质青色,外为龙文花栏”,上面写着“大明通行宝钞”,两边有八个篆字,“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中间画的是几串铜钱。
为了防止民间制作假钞,在大明宝钞的下面写着,“中书省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十五两,仍给犯人财产”,明确规定了对制造假钞的惩罚。
至此,大明形成了“大数用钞,小数用钱,钱钞兼行”的制度,并且禁止使用金银进行贸易,对于违反规定的要进行处罚。
但,天下之大哪怕皇权都无法深入到各个角落,更何况区区制度。
大明宝钞的局限性和缺点在使用过程中被放大,导致大明百姓私下依旧会使用金银贸易。
这是经济规律,并不是行政命令能控制的。
可惜的是,朱标对此一知半解。
为了求一个答案,朱标继续追问老农:“那为何两湖地区大明宝钞能流通?”
老农双手握拳朝天一拱手。
“这当然是我们武昌城官老爷手段高明。”
“在两湖地区流通的大明宝钞上额外印制两湖字样,与外界区别,可以用大明宝钞向各个典当行,票号兑换金银。”
“十两银子以下不收取税款,一千两以下收取半成税款,一万两以下收取一成税款。”
“随时交易,每日根据家产限额。”
“为此官方展开过多次宣传活动,从府衙官员内流动,以身作则下,百姓也开始使用大明宝钞。”
朱标恍然大悟,心中直夸发明此项规定之人眼光毒辣,手段高明。
普通老百姓用大明宝钞不收取税款,加大了大明宝钞在百姓中认可程度。
能花费几千两银子做买卖之人,对于几十两银子自然不看重,大明宝钞利于携带,交易快的优点让急于变现的商家心甘情愿缴纳税款。
毕竟谁也不想口袋里装满银子,又重又不安全,一张轻飘飘的纸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何乐而不为?
一来一去之间。
两湖地区商业贸易速度大大增加,两湖地区税款也能多上一些。
朱标问出最后一个问题:“万一有人用大明宝钞向票号兑换金银去外地做买卖,这该如何?”
老农露出一副孺子可教也的笑容,耐心为朱标解答:“在两湖地区内兑换的金银只允许在两湖地区做买卖。”
“若想流通去其他地区,需要向府衙提交申请缴纳保证金。”
“生意成功后,需要将金银重新兑换大明宝钞才能将保证金取走,生意失败后保证金扣押。”
“一旦跳过府衙,私自使用兑换金银去外地做生意,则会被治罪,轻则追回金银,重则满门充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