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里的精致宅院里,一老一少,两人谈兴正浓。
不但陈应天的言谈举止让朱元璋震惊不已。
朱元璋的气度,也同样让陈应天赞叹不已。
陈应天自从穿越之后,当了十年海盗,从未见此心胸宽广,见识不凡之人。
当下,一老一少两人,真可谓是相见恨晚,相谈甚欢。
直到一个时辰之后,午饭时间将至。
朱元璋这才谢绝了陈应天的约饭,依依不舍地告辞而去。
离开陈应天的宅院之后,朱元璋脸色转冷。
刹那间,一名锦衣卫影子般地出现在他身后。
此时,朱元璋已经罢了锦衣卫诏狱之责,将刑具销毁。
不过,锦衣卫仍然还担负着护卫、刺探、追查、逮捕之责。
他们如今更像是专业的警卫团加特务组织了。
朱元璋冷声命令道:
“查!”
“查清这陈应天的来龙去脉。”
“还有其背后所有关联的人物和事件!”
“深挖到底!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
这个叫陈应天的小子,和自己那死去的孙子朱雄英实在是太像了。
虽然此事可能性并不大。
但是,如果不把事情查个水落石出,朱元璋的心里也没法踏实下来!
“是!”锦衣卫领命而去。
回到宫中之后,朱元璋提笔拟旨。
准备征召各地大儒入京,然后与朝廷重臣一起入殿议事。
现在,已经快到了议立新皇储的时候了。
他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准备。
...
不久之前,朱允炆刚刚走出文华殿。
一个三十岁上下的太监凑了过来,耳语道:
“殿下。”
“今日皇上出宫去了。”
朱允炆听了,突然一怔,忙问道:
“出宫去了?”
“去了哪里?”
那太监道:
“听说锦衣卫已经在乌衣巷清场了。”
朱允炆脸露疑惑之色:
“乌衣巷?”
“皇爷爷去那里干什么?”
他觉得,此事他得找人商量一下:
“你把齐泰、黄子澄给我找来。”
太监躬身应诺:
“是!”
朱允炆看着太监离去的背影,轻声微叹道:
“希直公,您怎么还不来助我?”
“有你相助,治理这天下,当易如反掌矣!”
......
希直,就是缑城先生方孝孺的字。
此时,大明台州府,宁海县。
方孝孺在他父亲方克勤的灵牌前上了三柱香。
祷祝了几句之后,他轻声道:
“父亲。”
“太子已薨。”
“皇孙也给我来信了。”
“说是已经求了皇上,任命我为翰林侍讲,伴他读书。”
“儿估计着,圣旨马上就要下来了。”
“皇孙仁义,定会被立为储君。”
“儿从今以后,就能一展抱负了。”
当年,方克勤在济宁知府任上时,由于涉及空印案,被朱元璋诛杀。
当时方孝孺才19岁,亲自将父亲的灵柩,从济宁一路扶回宁海。
直到今天,35岁的方孝孺还记得当时痛彻心扉的感觉。
他喃喃道:
“当今皇上对待读书人太过严苛。”
“这乃我儒家之大不幸,圣人之教之大不幸,天下之大不幸......”
“若儿臣辅佐皇孙,定当引导他施仁政,善待士大夫。”
“小过不罚,大过不诛。”
“正天下儒道,正仁政之本。”
当年,方克勤被诛杀之后。
方孝孺忍辱负重。
努力读书,营造名声。
六年之后,25岁的方孝孺被江南大儒吴沉、揭枢引见给朱元璋,受到好评。
不过,朱元璋敬之却不用他。
如今,又过了10年。
方孝孺的好友齐泰、黄子澄和皇孙朱允炆走得很近。
两人也多次在朱允炆面前提到过方孝孺。
由此,朱允炆对方孝孺的道德、文章、学问都极其仰慕。
双方已经有多次书信来往。
因此,只要朱允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