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儿啊,没想到你这不声不响的竟然积累了这么多手下。”
何太后一看刘晓阳推荐的人才,文官有荀彧荀文若,和珅和敬斋,武将有郎卫程咬金,禁军郭靖。
其中和珅从侍中这个中央官,调到洛阳担任县令。
荀彧从守宫令调整为侍中,替代和珅。
程咬金从光禄勋所属的郎卫调到北军五校之一的屯骑校尉部辅佐朱隽,郭靖则是擢升虎贲将军,护卫皇宫安全。
刘晓阳没敢推荐太多,实际上还有很多东汉本土官员值得推荐。
比如说卢植,皇甫嵩,庐江太守陆康,幽州牧刘虞等人。
但是卢植的名气很大,哪怕是董卓也不敢怎样他。
皇甫嵩更不用说了,率领三万大军坐镇长安,震慑着西凉羌人。
陆康是唯一在已经分裂割据的时候仍然进贡给朝廷的官员。
刘虞是宗室,自然不会主动的推翻朝廷。
不过皇甫嵩不能调,西凉还得指望着他坐镇。
刘虞倒是可以,但是幽州他的作用更大。
陆康这种忠臣,但是又不是自己的心腹的,坐镇庐江也正好。
相比之下,刘晓阳此时也不敢有太大的动作。
面对何太后的戏谑,刘晓阳倒是没有太过惊讶。“朕自幼便是皇长子,继承皇位更是绝对的。
这样的情况下,朕怎能不早做打算?”
“皇帝说的好,你既然有心,不是那些傀儡,哀家也更加高兴。”
何莲虽然宫斗厉害,可是她也知道自己不是邓太后窦太后,没有她们那种能力。
自己哥哥更是如此,不过一个屠户而已,有什么能力?
哥哥和儿子哪个亲?这点她还是知道的。
刘晓阳请求何太后任命这些人,最起码可以保证自己在董卓进京前的安全。
至于说等到他进京以后,自己召唤的人会越来越多,招揽的人才也会越来越多。
比如说荀彧。
此人出身颍川荀氏,他的父亲是荀氏八龙之一的荀绲,神君荀淑的次子,曾任济南相。
而荀淑更不用说了,神君大名鼎鼎,李固,李膺都是他的徒弟。
荀彧出山以后,其实最开始投靠的是四世三公的袁绍。
但是他一看袁绍不听劝,而且手下很多都是同为世家的酒囊饭袋,就知道这个人在乱世之中长久不了。
倒是曹操,任侠放荡少有机警。
经过一番挑选,他觉得曹操是忠于汉室的。
毕竟十八路诸侯讨董曹操跳的最欢,甚至在其他联军停滞不前的时候,也是他带人追击董卓。
于是荀彧投靠了曹操,并且举荐了很多的人才。
比如说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钟繇出身名门,他的父亲是名士,但是终生不仕,以至于钟繇这个比曹操岁数还大的人,直到荀彧推荐才登入朝堂。
他的祖父是钟皓,和荀彧的爷爷荀淑,陈群的爷爷陈寔,以及韩韶并称颍川四长。
可以说,曹操的崛起,正是因为得到了颍川荀家,钟家,陈家,郭家的支持,这才能够和袁绍对抗。
刘晓阳从何太后宫里出来,在自己的书房里练习书法。
东汉蔡伦纸早就改好了,不过因为特殊原因,并没有大规模的泛滥。
但是皇帝平时的使用还是能够得到保证,而负责皇帝的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正是守宫令荀彧。
“文若啊,听说你们颍川人才辈出,你可有所推举?”
刘晓阳并不反对世家,但是前提是世家不能动摇国本。
一个国家并不需要什么人才,需要的是机器,他准备建造一个超越所有封建社会的现代体制。
官员的权力可以有,但不能太过集中。
此时东汉的尚书台六曹,已经有了未来六部制的雏形。
但是六部制度对刘晓阳来说还不够。
他准备把国家的权利分为五部分,第一为政治权利部分,掌管国家官员调动,升迁。
第二部分为监察,监察百官,但是任命权不由朝廷,而是由皇帝,或者是选举。
第三部分为皇室,毕竟宗室在哪里都是皇帝的支撑者。
第四部分为民务,比如说土地衡量,人口登记,经商许可,物资储备,水利土木等。
第五部分就是军队,军队才是皇帝的话语权。
把国家权力细分,剩下的就是官员的级别明定下来,比如说最高级别是正一品。
然后是各部尚书,九州总督为正二品。
各部侍郎,各州巡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