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刚统一天下,使命令丞相、御史说:“以前韩王献地交印,请做边藩之臣,随后背弃盟约,与赵国、魏国联合起来反对秦国,所以我们兴兵讨伐他,活捉了韩王。在对待韩国的问题上我认为是妥善的。
这样,我们就可能休兵卸甲,停止争战了。赵国派他们的将军李牧来韩国缔结盟约,所以我们归还了他的质子。不久,赵国却背弃盟约,在太原举兵反抗我们,所以我们兴兵讨伐他们,俘虏了赵王。
赵公子嘉又自立为王,我们要起兵击灭他们。魏王当初约定归服秦国,但不久,他们与韩国、赵国谋划袭击秦国,秦国官兵进行讨伐,破灭了魏国。楚王曾献出青阳以西的土地,但随后背弃盟约,进攻我们南郡,所以我们派兵讨伐,灭亡了他们的国家。
齐王用其丞相后胜的计谋,断绝同秦国的使臣往来,想要作乱,我国官兵进行讨伐,俘虏了齐王,平定了齐国。我以我渺小的身躯,兴兵而讨伐暴乱,依赖祖宗的神灵,六国国王都俯首伏罪,天下才安定了下来。
现在,六国平定了,天下一统了,可我们如果不更换名号,就无法显示我们的成功,就无法流传后世。所以,希望大家能议定帝号。这也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丞相王绾首先说:“从前五帝土地纵横千里,此外有侯服、夷服各类诸侯,有的朝见,有的不朝见,天子不能控制。如今皇上动义兵,诛灭残贼,平定天下,全国设置郡县,法令归于统一,这是上古以来不曾有过的事情,连五帝的功劳都是远远赶不上的。
我们与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曾跟博士们商议过,大家认为,‘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尊贵。’我们冒死奉上伟大的名号,王号可称‘泰皇’,出命称‘制书’,下令称‘诏书’,天子自称‘朕’。不知这是否合大王的心意?”冯劫和李斯也一一跪奏了与王绾大致相同的看法。
秦王政听罢,沉思了一会说:“你们所奏,不无道理,但泰字并不见得好,去泰留一个‘皇’字,结合上古‘帝’的位号,取‘皇帝’这也不是挺好的嘛!其它就依人们所议定的办。”于是,他下令追庄襄王为太上皇。
又下令说:“我听说上古有号无谥,中古有号,死后根据生平事迹议定谥号。这样,就成了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这没有意思,我不赞成这种做法。
从今以后,废除谥法。我就是始皇帝,后世按辈数计算,称为二世,三世,一直到万世,永远传下去,没有穷尽。”
李斯又上奏,称今天下一统,但仍无开辟帝王之新风的印玺,是否可速铸黄金之印。
秦始皇说:“卿之所言,正和朕意,但黄金之印,古来早已有之,还有没有比黄金更贵重的材料呢!”。
李斯苦思半天,仍想不出比黄金更贵重的铸印材料。猛然,他看见了龙案上的玉石笔架,不由灵机一动,十分惊喜地说道:“陛下,有道是黄金有价玉无价,传国印玺,是否可以玉作玺料呢?”
秦始皇一听大喜,忙说:“可以可以,以美玉作玺料,乃是再好不过的了,可是究竟选用何方之玉呢?”
李斯说:“中国有四大美玉,公推蓝田玉为最,此玉温润苍翠,晶莹庄雅,极宜于作玺料。而蓝田玉又首推水苍玉。”李斯说着,便从袖中取出一块方方正正的蓝田水苍玉来,果然晶莹无比,锐气四生。
李斯又说:“如以这块珍贵的蓝田水苍玉作玺料,刻以传国玉玺,其温宜的神韵好似温护着我们仁政的国家,它可以使我们国家的声名远播,感震环宇,更何况,真正的安邦治国之策。只有加盖了它之后才能生效,它所认定的只是正确的智慧之策。
有了它,皇室内外,可以以此作为千年美传的忠义的象征,上上下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奋发进取,锐志治国。同时,这水苍玉素以玉质坚硬而著称,可以代表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而它的晶莹纯洁,又是皇家清廉天下的象征。
象这样,作为国玺所应该具有的王德它全有了。臣以为,以这水苍玉做传国玉玺是再好不过的了。有了这枚玉玺,我王开创之基业才会经久不衰,无比兴盛,祖孙万代会皇福如海,江山永固。此正所谓天赐良机,臣特祈大王能以此玉为玺,以慰上天和国人。”
秦始皇接水苍玉在手,细细观赏半天,也是喜之不尽,爱不释手。于是,他降旨:以蓝田水苍玉作玺料,让李斯撰文,找最著名的玉工刻之。
李斯撰之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他尽己所能,精心将这八个字写成鸟虫篆字,描在玺坯之上。最后,再征得秦始皇同意,这才准玉工雕刻。
几日后,传国玉玺制成,李斯忙敬献秦始皇。秦始皇接玉玺在手,亲手用玉玺在白绸上盖得一印,不由大喜道:“我本是天之子,今既受命于天,其江山其寿命,怎能不永远平安呢?”他又重赏了李斯和玉工,令人将传国玉玺用心收藏起来。
始皇又亲自推究五行德性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