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华夏民族简史
一华与夏
华夏民族,简称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又称“华”、“诸华”、“夏”、“诸夏”、“中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先人为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自称,又称中华。
西周分封建国,最多时分封了八百多个诸侯小国家,这些小国总称为“诸夏”。“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左传》)。周王东迁洛邑(洛阳)后,王室的权威下挫,诸侯国之间频繁兼并,列强国家出现。这一时期的“夏”限指中原地区,“居楚则楚,居越则越,居夏则夏”(《荀子》),此时,“华”字开始用于文字表述中,“推衍出一个‘华’字来,按华字古音敷,夏字古音虎,其音相近,增用一个字有加重语气的作用。二字可单用,亦可以合用,夏和华二字互举为文,与裔和夷二字互举为文相同”。《左传》里的记载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今而始大,比于诸华”,“诸华必叛”,“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华夏两字并称,在春秋时期就有了,但使用之初,是指中原一带,或有中原地区生活方式的地方。
汉朝以后又称汉人,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二十世纪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称谓是“华夏人”。比如汉朝多以”华夏人“自居。而明朝既以汉自居也以华夏自居,两个词为同义词。总之,汉族和华夏族作为整体族称是自从汉朝最普遍的。
始祖: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
文明起源:大地湾文化和裴李岗文化
华夏族也简称为“华”或者“夏”,作为民族名称两者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定公十年》有载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左传·襄公四年》又载:“劳师于戎,而楚伐陈,必弗能救,是弃陈也,诸华必叛。”显然,在不同情景下“华”“夏”具有相同的意义,均指称“华夏”民族。“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华”是因为华山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黄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夏朝从一开始就以中央大国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国”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国之人”。后来,人们把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华夏”也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商和西周时期,“夷”主要指华夏族东部的民族群体,但是,随着这一部分“夷”渐渐融入华夏族,春秋以后,“夷”开始成为华夏族之外所有民族群体的泛称,并且有时会在前面加上一个数词,例如“四夷”“九夷”。最早把“华”和“夷”联系起来的是《礼记》。商周时期,华夏人的划分归类主要是以文化为标准,拥有华夏文化的民族群体被称为“华”或者“夏”,其他的则被称为“夷”。按照这个标准,众多“夷”类之间也有不同。“夷”与“华(中国)”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天子”治下的全部。“中国”也仅仅是“天下”的一部分。不论“华”还是“夷”他们都是“天下”的民众,都是这个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且“华”和“夷”还是紧密联系的命运共同体,例如商朝末年“天下”苦于纣王暴政,代表当时华夏一族的周武王便联合众“夷”以对之:“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商周时期互相依存、共处于“天下”、共奉“天子”之治的“华夷”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体,“华”指华夏族,“夷”指华夏族以外的民族群体。华夏族分布在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地区,其他具有不同文化的“夷”分布在“华”的四周,所以也被称为“四夷”。“四夷”进一步可以指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二发展由来
研究认为百濮民族有一支进入了青藏高原边缘北上,形成了古羌族,古羌族后来又发展到了甘肃、青海、陕西一带被称为西戎、北狄、义渠等,其中一支进入了青藏高原内部,形成了藏族。另外一支进入了渭河流域,成为了华夏族的祖先。
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为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中华文明史上,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大禹等都是古羌人。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其实是母系社会中羌人与自然斗争的美好演绎。周人大概是西戎的一支羌人,姜太公吕尚是“姜氏之戎”的族人。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从黄帝始,禅让制成为了政权更替方式,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都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然而历史传说又表明,汉族远古先民还包括了来自羌、夷、苗、黎等氏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