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23章:太空中的“报信者” (1/2)

冯·布劳恩将一张巴掌大的铜质球体图纸铺在案头时,晨光正透过窗纸照在上面,把那些细密的纹路映得发亮。“这就是‘启明’,”他用铅笔尖点着图纸中心,“直径不足一尺,重不过三十斤,却要装下无线电发报机、电池和辐射探测器。”图纸边缘标注着精确的尺寸:外壳用星铁板冲压而成,厚度仅二分,却能承受从太空返回时的气压变化。

朱慈烺拿起桌上的样品——一个打磨光滑的铜球,表面钻着数十个小孔,里面隐约能看到缠绕的铜线圈。“它要做什么?”他轻轻晃动球体,听见里面传来细微的“咔嗒”声,像是某种精密零件在碰撞。

“做第一个会说话的星星。”特斯拉从工具箱里掏出一个巴掌大的发报机,齿轮咬合处泛着机油的光泽,“我在里面装了莫尔斯电码发生器,会反复发送‘启明’两个字的编码。只要它能进入轨道,地面的无线电接收机就能听到。”他按下发报机的按键,旁边的耳机里立刻传出清晰的“嘀——嘀嘀”声,节奏稳定得像钟表的滴答。

但把这颗“星星”送上天,需要对三级火箭做彻底改造。冯·布劳恩在箭体图纸上划掉了第三级的探测舱,换成一个流线型的整流罩:“‘启明’要装在这里,整流罩能保护它穿过大气层时不被烧毁。到了预定高度,整流罩自动脱落,释放卫星。”他指着第三级发动机的位置,“推力要再调大两成,确保入轨精度——卫星的轨道误差不能超过十里,否则地面可能收不到信号。”

詹天佑捧着新制的陀螺仪赶来时,木盒里的铜制飞轮还在高速旋转,发出蜂鸣般的轻响。“这是双轴稳定器,”他打开木盒,飞轮在磁悬浮支架上保持着绝对水平,“就算火箭轻微晃动,卫星也能始终保持姿态,发报天线对准地球。”他转动木盒,飞轮却像被钉在原地,纹丝不动。

居里夫人带来的辐射探测器则小巧得惊人,一个火柴盒大小的装置里,装着她从沥青铀矿中提炼的镭盐。“当卫星穿过辐射带时,镭会电离空气,产生的电流能被记录下来。”她指着装置上的指针,“这些数据比发报信号更重要,能告诉我们太空是什么样子。”

徐寿的任务最为棘手——卫星需要持续供电,而当时的电池最多只能维持三天。他在实验室里熬了七个通宵,最终想出用太阳能与蓄电池结合的办法:“在卫星外壳贴满硒光电池板,白天吸收阳光发电,晚上用蓄电池供电,至少能撑一个月。”他展示的样品上,贴着数百片指甲盖大小的硒片,在阳光下能点亮一盏小灯。

工匠们用了整整一个月打磨“启明”。宋应星带着铁匠们将星铁轧成薄片,再用模具冲压成两个半球,边缘用锡焊密封,焊痕细得像发丝;特斯拉的学徒们则在球体内部缠绕漆包线,每一圈都要精确到毫米,确保发报机的频率稳定;詹天佑亲自调试陀螺仪,让它在零下四十度到零上六十度的环境里都能正常工作——那是模拟卫星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的温度变化。

发射前五天,“启明”在地面做了最后一次测试。当它被吊在三十丈高的风筝上时,地面接收机清晰地收到了“嘀嘀”声,辐射探测器在阳光下也正常运转。冯·布劳恩盯着记录纸,上面的信号波形平稳得像一条直线:“完美。现在就等火箭了。”

但火箭的调试却出了岔子。第三级发动机的燃料阀门总是卡涩,在第十次试车时甚至导致燃料供应中断,火焰提前熄灭。徐寿拆开阀门,发现是液态氧冻结了里面的油脂:“得用特殊的润滑剂,我记得古籍里说过,鲸油在低温下不会凝固。”他让人从沿海渔民那里买来鲸油,加热后掺入蓖麻油,调成新的润滑剂——这次阀门运转得顺滑无比,在液氧中浸泡整夜也没出问题。

发射日定在正月十五,夜空清朗,月亮像一枚银盘挂在天上。改装后的三级火箭比之前更高,第三级的整流罩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像给“启明”戴了顶银色的帽子。观测台里挤满了人,特斯拉的无线电接收机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耳机线像蛛网一样散开,供几个人同时监听。

朱慈烺站在控制台旁,看着冯·布劳恩做最后的检查。火箭专家用手抚摸着第三级箭体,那里贴着一张红纸,写着“上穷碧落”四个大字——那是宋应星的手笔。“第一级推到50公里分离,第二级加速到100公里,第三级带着‘启明’冲到300公里高度,然后释放。”冯·布劳恩的声音有些发紧,“入轨速度必须精确到每秒0.1公里,差一点就会掉下来。”

亥时三刻,发射指令下达。

火箭底部喷出的火焰将地面的积雪都融化了,蒸汽在月光下凝成白雾。箭体缓缓升空,拖着金色的尾焰穿过云层,很快变成一个小点。观测台里只能听到雷达的“滴滴”声和众人的呼吸声。

“第一级分离成功!”

“第二级工作正常!”

当第三级发动机熄火的信号传来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按预定程序,此时整流罩应该脱落,“启明”被释放进入轨道。

特斯拉死死盯着接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