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了,小姜,你这基因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化学系’先生认真问道。
“四七年六月,我和我导师徐志,还有张艺三个人发现的。”姜维回忆了一下道。
“那你没想着将你的研究发表?”‘化学系’先生好奇问道。
“还是不发表了,内部流传就行了,现在敌特还是很猖獗,去年机械系的李教授,就因为有名,被敌特杀了。”姜维摇了摇头。
“额,好吧。”‘化学系先生点了点头。’
‘丁铃铃铃……’
“该上课了。”外边的上课铃想起,姜维说了一句,就走向讲台。
姜维继续讲课……
第二堂课结束,姜维带着‘化学系’先生离开了教室。
“这里就是你的实验室?挺简陋的。”‘化学系先生看到外边给学生用的实验室,里边的很多设备都是三十年代的产物。’
“是挺简陋的,不过给学生练手足够了。”姜维笑了笑。
“给你看点先进的。”姜维把‘化学系’先生带进了自己研究的实验室。
“这个是什么?电子显微镜?”‘化学系’先生观察了一番,才问道。
“对,这个是电子显微镜,透视电镜,这一台是我去年制造的,差不多能够放大五百万倍,外边有一台四七年制造的,能放大一百万倍。”
“当时我们就在外边那台上发现的双螺旋结构。”姜维笑着道。
“我的研究日志,要不要看看。”姜维递过来一本十厘米厚的本子。
“看看。”‘化学系’先生笑着接过日志。
日志是从1947年一月开始的一直到一九五一年。
“对了,你们这个电子显微镜没上报?”‘化学系’先生好奇问道。
“上报了,在工业部,不过用的地方少,就没有生产。”姜维摇了摇头。
现在不管是农业还是医学,都用不到电子显微镜,普通的显微镜已经够用了。
“哦,那就好,对了,小姜,你觉得火箭用什么燃料比较好。”‘化学系’先生突然转移话题。
“固体燃料吧,嗯,聚氨酯、聚丁二烯、端羟基聚丁二烯、硝酸酯增塑聚醚混合,成本小,动力强,就是制造要求高。”姜维想了一下。
前世姜维在网络上看到过火箭燃料配方。
“固体液体混合也行,第一段用固体,第二段可以用液体。没必要固定。”姜维想了想继续道。
“我看行。”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