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东西?麦子种子模型?石雕?太轻了”张瑞山接过这个一二两重的种子,打量这问道。
“这就是个种子,我们学校生物学老师研发出来的叫做榆麦。”郝教授兴奋的说道。
“榆麦?”张瑞山皱着眉头。
“那个生物老师在哪?”张瑞山思考了一下问道。
“张院你好,我是京城大学生物系老师姜维。”听到叫自己,姜维赶忙打招呼。
“这是你研发的?”张瑞山一脸好奇。
“对,这东西从本质上来说,他是榆钱,只不过有了麦子的基因,所以长成了这样。”姜维给解释了一下。
“你怎么办到的?”张瑞山一脸的不解,感觉太不可思议了。
他们是搞农业的,自然也学过遗传学。
在榆树上长出麦子,这怎么听,怎么不可能。
“张院,您对dna有了解吗?”姜维想了一下问道。
dna是五三年出现的生物学概念,就是遗传基因。
“没有什么了解,只有个大概概念,就是记录遗传信息的东西。”张瑞山想了一下说道。
说实话,也就张瑞山站在科学前沿,不然现在国内都没几个人知道dna.
“确实是这样,小麦有二十一对染色体,十万多个基因,这些基因记录了遗传信息,只要改变植物的基因,就能改变染色体的遗传基因。”
“我采用基因融合的办法,在榆钱中植入了麦子的基因,然后种植出了榆树,这个就是榆树的种子,可以继续使用它来种植。”姜维大概的给解释了一下。
“老郝,你帮我找找你们校长,把生物系的学生也往这里输送一些。”张瑞山看到这个结果,想到了什么,兴奋的说道。
“老张,我们学校生物系现在也就剩下一个名字,和一个老师了。”郝教授摇了摇头。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生物研究费时费力,还不容易出成果,如果我没这个成果,估计过几年,生物系这个名字都没了。”姜维笑着说道。
“还真有可能。”郝教授认同的点了点头。
现在研究病毒之类的在医学系,研究植物和动物的在农业系。
生物学这个研究病毒,植物,动物之类的,存在自然很多余。
“张院,这次这个成果,我想委托给农科院,把榆麦全国推广,反正也不占耕地面积,房前屋后,荒山野地都能种植,榆树这种植物,全国各地都能生长。”姜维继续说道。
“你有多少种子?”张瑞山想了一下问道。
“大概一千多颗,毕竟种子是去年种植的,今年才两米多点,这东西越长越大,结的也就越多。”姜维笑着说道。
“正好快到合适种植的时间了,种子在哪?”张瑞山直接问道。
现在三月月末,天气已经回暖了。
“在我家里,我家在南锣鼓巷那块,距离有点远,所以种植在家里,方便照顾和研究。”姜维直接说道。
“行,现在去你家。”张瑞山直接说道。
“行。”
三人来到外边姜维和郝教授坐上车,张瑞山则上了自己的车,上边有一个警卫。
后边还跟了一辆车,专门护卫张瑞山的安全的。
二十分钟后,一行人来到了南锣鼓巷。
姜维带着人走进了自己的小院。
“这个就是榆麦树”姜维拍了拍刚长出来嫩叶的榆树给几人介绍。
张瑞山观察上边被剪下来的地方,果然和麦穗的结构是一样的。
姜维把房间打开,从柜子里把所有的种子取出来。
“这些就是所有的种子了。”姜维打开袋子给众人看。
张瑞山看着里边的东西,眼睛都发亮了。
“姜老师,您这里还有其他的发明吗?”张瑞山一边观察麦穗,一边问道。
“还有榆稻,和葡萄瓜。”姜维笑道。
“榆稻在哪?”张瑞山瞬间来了兴致。
“这个盆里,现在才开始种植,葡萄瓜就是那个。”姜维指着搭起来的葡萄架子说道。
葡萄架子很低,只有不到一米的高度。
“葡萄瓜是什么情况?”张瑞山思考着问道。
“葡萄和西瓜的基因融合,一颗葡萄能够涨到西瓜大小,一串葡萄估计得有个一吨吧。”姜维笑道
一想到一串葡萄一吨的重量,姜维就有一种想笑的感觉。
“不过有个坏处,就是非常费肥料,费水。一旦结果了,一天起码得浇水五六桶,最好是加了肥料的水。”
“嗯,这个缺点确实明显了些,不过种植在南方,不会有任何问题。”张瑞山点了点头。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