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京城,?养心殿?,位于故宫西侧,万历皇帝日常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在明朝时期,皇帝的寝宫为乾清宫,皇后则居住在坤宁宫,而妃嫔则居住在东西六宫。
“陛下,各部边关都在上书要银子,李起元户部尚书请求觐见已是多次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卢受躬身说道。
万历还是葛优躺,老半天没说话,一看,估计是迷糊过去了,最近一段时间老是这样子,精神头不在了,估计是快不行了,按照历史进程,应该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就要去见朱元璋了。
其实,万历既没有多少钱,也没有办法弄来钱,除了加税。
大明朝的许多许多钱都在地主老财和商人家里躲猫猫呢,都是连现在的社会,都二十一世纪了,贪官都愿意藏钱,几个亿几个亿的藏,乐此不疲,何况几百年之前的大明朝。
这些守财奴把银子铸成大冬瓜,好几百斤一个,圆不溜秋的,没有抓手,不好搬运,防盗、防窃、防抢劫。
盗和窃还不是一样么?呵呵,外为盗,内为窃,家贼难防啊。
李起元,河北省邢台人,历任户部主事、参议、副使、参政、左右布政使、巡抚、总督、南京户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
一生为官清正,兢兢业业,倍受皇帝重视。
问题是重视有个鸟用,没钱,什么也干不了,要么加税,要么等死,两选一,这事得交给皇帝选,大臣没办法选,谁选谁死。
说实话,谁也没招,大明不亡,天理难容,从经济货币的角度上说,大明朝从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那个时候,大明就完蛋了,为什么呢?
听听一家之言
简单点说,一条鞭法就三点内容:一是清丈土地,扩大征收。二是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三是计亩征银,官收官解。
首先,错就错在这个计亩征银了,大明朝生产银子么?
当然产了,数量极少,可以忽略不计。
原本大明朝的铜钱多好呀,是硬通货,周边国家都喜欢,可以购买周边各国的商品,相当于今天的美元,尤其是当时的日本渴求大明铜钱如同洞房花烛,久旱逢雨。
其次,以银收税,最大的弊端就是导致银贵谷贱,百姓在交税之前需要将手中的粮食换成银两,这兑换的汇率则由商人说了算,黑心商人趁机哄抬银价,导致百姓手中的粮食不值钱,农民的负担反而加重。
这两点能改变么?基本上不可能,捋捋看就明白了。
大明使用白银,体量太大,被称为白银帝国,那需求量可不是一般的体系能够满足的,这需要太多太多白银了,没有白银,经济周转失灵,紧缩萎缩,大明经济完蛋,今天的高中生都能明白。
弃铜就银,扬短避长,客观上不是没事找事么?你又不产银。
再看第二条,你能叫商人不赚黑心钱么?今天尚可无奈,何况大明王朝,无疑是缘木求鱼,没有制度,哪里有良心,有钱不赚,那是王八蛋,宁愿赚黑心钱,也不当王八蛋,多简单。
最没有话语权的种粮百姓,祸从天降,无缘无故的因为一条鞭法多承受了不该有的损失,原本打算晚上弄点小菜,喝点小酒,结果汤都喝不上,慢慢穷的倒闭了,成了流民,不去推翻大明朝还能干什么。
张居正歪打正着,给大明朝套上了一条枷锁,一报还一报。
一条鞭法实施后,全大明开始找银子,如同改革开放时期的吸引外资。
自己不生产,那只有贸易所得,朝廷禁海,于是乎海上走私一发而不可收拾,赚钱么,不寒碜,何况是赚银子。
堵不如疏,“弊源如鼠穴,也须留一个,若还都塞了,处处俱穿破。”
引号里的话是明朝人自己说的。
漳州月港,就是开放口岸,大明没办法了。
再后来,葡萄牙之于澳门,西班牙人之于马尼拉,日本人之于长崎,荷兰人,英国人,也慢慢参与进来。
随着中国货物在欧洲销路日广,以葡萄牙,西班牙为代表的欧洲,没有什么商品货物可供出口,就改用现金采购中国货物,用白银结算。
中国凭借丝绸、瓷器、茶叶等无与匹敌的商品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
美国学者弗兰克得出结论说:“1500~1800年,在经济全球化中,东方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这个时候,银子哗哗的流向了中国,大明中兴,莺歌燕舞。
咱明朝人也曾经是过过好日子的,咱大明朝也曾经辉煌过。
然而,好景不长。
欧洲陷于30年战争,银子断流了,这个时候正是天启年间。
再看看日本,1542年,日本石见银山的发现彻底改写了日本的历史。
这座全球顶级银矿巅峰时年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