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大夏王朝的京城之内,本是一片繁华热闹、井然有序的景象,可如今,却因那漫天飞舞的谣言,陷入了一片混乱与恐慌之中。关于太子与外敌勾结的谣言,就如同那肆虐的野火,借着风势,愈演愈烈,迅速在大街小巷蔓延开来,烧得整个京城人心惶惶。
百姓们平日里安居乐业,最看重的便是这王朝的安稳太平,如今听闻这般耸人听闻的传言,怎能不忧心忡忡?街头巷尾,到处都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议论纷纷的人群,各种猜测和质疑声交织在一起,不绝于耳。有人满脸惊恐地说道:“这太子平日里看着倒是个和善之人,怎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呀?若真与外敌勾结,咱们这安稳日子可就到头了啊。”也有人皱着眉头,半信半疑地附和着:“是啊,可这传言传得有鼻子有眼的,怕也不是空穴来风吧,但愿不是真的才好啊。”
太子府外,也时常有百姓聚集观望,他们远远地看着那朱红的大门,眼神中满是担忧与怀疑,仿佛那平日里象征着尊贵与威严的府邸,此刻也变得神秘莫测起来,让人捉摸不透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林悦深知,若任由这谣言继续这般毫无节制地传播下去,其后果简直不堪设想。这不仅会让太子的声誉一落千丈,失去百姓的信任,更可能会动摇整个大夏王朝的根基,让朝廷陷入动荡不安之中。当下,必须尽快想出应对之策,才能挽狂澜于既倒。
于是,她先是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摒弃那些慌乱与焦急的情绪,如同置身事外一般,仔细分析这谣言的传播路径和受众心理。她发现,这谣言之所以能传播得如此之快、影响如此之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部分百姓其实只是听风就是雨,并没有真凭实据来证实其真实性,他们纯粹是出于对自身生活以及王朝安稳的关心,才会对这样的传言如此在意,进而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添油加醋,让谣言越发离谱。
在洞悉了这其中的缘由后,林悦灵机一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主意,她赶忙向太子建议道:“殿下,依微臣之见,咱们不妨邀请几位德高望重的朝中老臣,以及京城内有名望的大儒、乡绅等,共同举办一场公开的答疑会。这些老臣、大儒和乡绅在百姓心中颇有威望,他们的话百姓们往往比较信服。咱们在会上将事实一一摆明,也好让大家了解真相,消除心中的疑虑啊。”
太子李承泽听了,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觉得此计可行,当下便点头说道:“林兄此计甚好,事不宜迟,咱们这就着手安排吧。”
说干就干,他们立刻行动起来。先是派人去邀请朝中那些威望极高的老臣,这些老臣皆是历经数朝,一生清正廉洁,为大夏的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在朝堂和民间都有着极高的声誉。听闻太子的请求,他们也深知此事关乎朝廷稳定,二话不说便答应了下来。
接着,又去拜访京城内有名望的大儒和乡绅。这些大儒学识渊博,平日里开坛讲学,门下弟子众多,深受众人敬重;而乡绅们则在地方上颇有影响力,关心百姓疾苦,说话很有分量。当他们了解到是为了澄清关于太子的谣言时,也都纷纷表示愿意出面帮忙,共同维护京城的安稳。
场地的选择也颇为重要,经过一番考量,他们选定了京城最热闹的广场作为举办答疑会的场地。这里平日里就是百姓们聚集休闲、交流信息的地方,人流量极大,消息传播速度快,能让更多的人知晓这场答疑会。
随后,太子府的人提前在京城的各处张贴告示,告示上写明了答疑会的时间、地点,告知百姓届时太子将会亲自到场,解答大家心中的疑问,邀请大家踊跃前来。这告示一经张贴,便引起了京城百姓的广泛关注,大家都在好奇太子究竟会如何解释那沸沸扬扬的谣言,一时间,整个京城都在热议着这场即将到来的答疑会。
而另一边,林悦和太子府的谋士们则加班加点地忙碌起来,他们要整理出一份详细且极具说服力的说明,用来反驳那毫无根据的谣言。这份说明涵盖了太子这些年来为国家所做的诸多实实在在的贡献,每一项都有据可查,不容置疑。
比如,在主持赈灾行动方面,详细列举了哪一年哪个地方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太子是如何第一时间关注到灾情,亲自指挥调配物资,组织官员和百姓开展自救,帮助受灾地区的百姓重建家园的。那些具体的数据,如调拨了多少粮食、发放了多少救灾款项、帮助多少百姓度过难关等,都一一罗列其中,让人一目了然。
在兴修水利工程上,写明了太子如何意识到水利对于农业发展和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又是怎样亲自勘察地形、邀请能工巧匠,参与规划和监督那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提及了哪些水利工程竣工后,让原本干旱的土地得到了灌溉,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百姓的生活因此变得更加富足等情况。
还有对边境防御的重视,讲述太子如何时常关心边疆将士的生活,积极推动军备的更新换代,为边境的安稳出谋划策,确保外敌不敢轻易侵犯大夏边境等等。
经过几日几夜的精心准备,这份说明终于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