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33章:书呆子献计,烂泥地要逆天! (1/2)

苏晓晓正盘算着,冷不丁从路旁树影里踱出一个人影。

那人影略显单薄,扶了扶鼻梁上的黑框眼镜,声音带着几分读书人特有的斯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苏晓晓同志,你好。”

苏晓晓闻声望去,是个面生的年轻男人,约莫二十出头,穿着洗得发白的旧衣服,但收拾得干净利落。

“我叫陈墨涵,是村里的下乡知青。”他主动介绍道,语气里带着些微的迟疑,“我……我刚才听说了试验田的事情。”

陈墨涵是村里最不显眼的那一拨知青,平日里话不多,总是捧着本书,似乎对外面的喧嚣漠不关心。

苏晓晓有些讶异,没想到他会主动找上自己。

“不知道,我能不能也加入你的……呃,‘疯狂计划’?”陈墨涵斟酌着用词,似乎也觉得自己的请求有些唐突。

他眼中闪烁着一种苏晓晓有些熟悉的光芒,那是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实践的向往。

“陈知青,你对这个有兴趣?”苏晓晓问道。

陈墨涵用力点点头,镜片后的双眼亮了起来:“我在书上看到过一些关于土壤改良和作物增产的理论,一直觉得很有道理,只是……只是苦于没有机会。”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上一丝无奈:“村里大家更相信老经验,我人微言轻,提了也没人信。”

苏晓晓的出现,让他看到了理论照进现实的微光。

苏晓晓心中微动。

多个帮手总是好的,尤其还是个有文化的知青。

他或许能帮着记录些数据,做些更细致的观察分析,这对自己验证系统提供的技术,总结经验,无疑大有裨益。

“行啊,”苏晓晓爽快地应下,“不过我可得把丑话说在前头,那块地的情况你也听说了,能不能成,我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

“我明白!”陈墨涵显得有些激动,“我就是想亲身参与一下,哪怕失败了,也是一次宝贵的经验。”

“那好,你明天一早跟我去看看地吧。”苏晓晓笑着说。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苏晓晓就带着陈墨涵来到了村西头那片“著名”的二亩烂泥地。

晨雾尚未散尽,薄薄地笼罩着田野。

饶是陈墨涵有了心理准备,当亲眼看到这片试验田时,脸色还是控制不住地白了几分。

这哪里是地,分明就是一片沼泽!

地势低洼,常年积水,泥土又黑又黏,踩上去一脚一个深坑,散发着一股腐败的腥气。

别说种庄稼了,恐怕连生命力最顽强的杂草都不愿意在这里扎根。

陈墨涵的理论知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他张了张嘴,平日里那些关于土壤结构、酸碱平衡的词汇,此刻都堵在了喉咙里,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苏晓晓却显得胸有成竹。

她指着地里几处水位略高的地方:“首先,得解决排水问题。我会沿着地势最低的这边,挖几条主要的排水沟,再在地块中间开挖一些交叉的毛渠,把积水引出去。”

“然后是改良土壤。”她弯腰抓起一把烂泥,黏糊糊的泥浆从指缝渗出,“这种土太黏,不透气,肥力也差。我打算用系统……呃,用我找到的一些特殊草木灰和发酵过的农家肥混合,再掺入一些河沙,增加土壤的疏松度和肥力。”

她还从带来的小背篓里,拿出了几件简易的工具。

一把是她用废弃木料和铁片改造的小巧翻土耙,另一把则是她让苏父帮忙打磨的,专门用来开沟的窄刃锄头。

陈墨涵看着苏晓晓有条不紊地讲解着她的初步改良方案,眼神从最初的震惊,慢慢转为了专注和钦佩。

苏晓晓说的很多方法,比如利用草木灰调节土壤酸碱性,利用有机肥增加肥力,他都在书上看到过类似的记载。

但那些都是干巴巴的文字,远不如苏晓晓此刻结合实地情况,讲得这般生动具体,仿佛丰收的景象已在眼前。

“苏同志,你说的这些,非常有道理!”陈墨涵激动地推了推眼镜,“关于排水,我们还可以考虑设置一些暗渠,效果可能会更好。至于增肥,除了草木灰和农家肥,我们还可以尝试种植一些绿肥作物,比如豆科植物,它们有固氮作用,能有效提升土壤肥力。”

苏晓晓眼睛一亮。

她对这个时代的具体农技了解有限,系统虽然强大,但很多时候只给出结果和关键步骤,具体的理论支撑和拓展,还需要她自己摸索。

陈墨涵的理论知识,正好弥补了她的短板。

“太好了!陈知青,你懂的真多!”苏晓晓真心实意地夸赞。

“哪里哪里,纸上谈兵罢了,还是苏同志你有实践经验。”陈墨涵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