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屏幕上,幽幽的光芒映照着李红旗棱角分明的脸庞,数据流如瀑布般倾泻,一条条无形的锁链在赵明远与数名“黑化者”之间迅速构建、连接、加粗。
每一个节点,都代表着一次潜在的精神渗透,每一次连接,都可能是一段被扭曲的人生。
“头儿,追踪有初步结果了。”秦线人的声音从加密通讯器中传来,带着一丝凝重,“发匿名信息的号码是虚拟号段,经过了至少七层跳转,最后指向了境外一个废弃的服务器。对方是个老手,抹除痕迹的手段非常专业。”
李红旗指尖冰凉,眼神却锐利如鹰:“专业?那就说明,赵明远背后,或许不只是他一个人,或者说,他经营这个复仇计划,已经到了滴水不漏的程度。”他没有流露出丝毫惧色,反而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他越是想阻止,就越证明我们找对了方向。”
他将视线重新投向屏幕,那张由数据编织而成的大网,中心点正是赵明远。
从他早年在警校的教学履历,到他因某个“事件”黯然离开,再到他近年来的低调生活,每一个时间节点都被标注出来。
而那些“黑化者”,有些曾是他的学生,有些则与他有过短暂却关键的交集。
“正义引导理论……”李红旗低声咀嚼着这几个字,宋老者的话语在耳边回响。
这听起来冠冕堂皇的理论,在赵明远手中,俨然已异化为操纵人心的利器。
他不是在引导正义,而是在扭曲正义,将个人的复仇欲望,包装成普世的公理,再精准地植入那些内心本就存在裂痕的人心中。
二十年前那宗含冤警察的旧案,如同一根毒藤的根蔓,深深扎在赵明远的过往里。
那位已故高官,正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赵明远复仇蓝图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他显然不满足于此,他要的,或许是一种理念的“传承”,一种疯狂思想的“播种”。
“田学者,”李红旗拨通了另一个号码,“赵明远的教学笔记,尤其是关于‘正义引导理论’的部分,有没有更深入的解读?我需要知道,这种理论是如何从纸面走向现实,如何具体作用于人的。”
电话那头,田学者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清晰:“李队,我连夜对比了赵明远所有能找到的公开及非公开的文字资料,包括他早期的一些学术论文。他的‘正义引导理论’,核心在于身份认同的重塑和极端情境的合理化。简单来说,他会先筛选出特定人群——通常是经历过不公、内心敏感或具有偏执倾向的人。然后,通过反复的心理暗示、案例分析(当然,是他精心筛选和歪曲的案例),将这些人引导至一个预设的‘受害者’身份,并为他们树立一个或多个明确的‘加害者’靶子。最后,通过所谓的‘正义行为’,即极端报复手段,来完成这种身份认同的闭环,使其实施者获得一种扭曲的成就感和使命感。”
李红旗听得脊背发凉。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洗脑,这是一种精密的精神外科手术,剔除良知,植入仇恨。
“他会挑选特定的‘种子’,然后在恰当的时机‘催化’。”田学者继续说道,“笔记中多次提到‘环境塑造’和‘仪式感’,他认为特定的环境和具有仪式感的行为,能够极大地强化心理暗示的效果。”
环境塑造?
仪式感?
李红旗的脑海中灵光一闪。
赵明远近期频繁出入市档案馆,仅仅是为了查找旧案卷宗,寻找他所谓的“关键证据”吗?
或者,他也在寻找某种“环境”,某种能够勾起特定回忆,强化他那套歪理邪说的“道场”?
系统界面上,影响链的分析逐渐清晰。
数个关键节点被高亮标出,其中一个,赫然指向一个早已废弃多年的地址——城郊的旧警官培训中心。
那是赵明远曾经挥洒过“教学热情”的地方,也是他“正义引导理论”最初萌芽的温床。
许多早期的“黑化者”,都曾是那里的学员。
李红旗眼神骤然收紧。
赵明远是个极度自负且有仪式感的人,他的复仇,绝不会是简单的打打杀杀。
他像一个布道者,试图传播他的“福音”,而那个旧警校,对他而言,是否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秦线人,”李红旗的声音沉稳而果断,“帮我查一下,赵明远近期除了市档案馆,还有没有去过其他地方,尤其是……与他过去教学经历相关的地方。”
同时,他调出了旧警官培训中心的平面图和历史资料。
那里早已荒废,断壁残垣,杂草丛生,按理说没有任何值得探访的价值。
除非……有人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屏幕上的影响链条最终定格,无数细线从赵明远身上蔓延出去,如同一个巨大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