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
在朝阳乡中学上初中时,她作文好,在班级里是出了名的。
初一的一堂语文课,教语文的袁老师拿着一篇范文,没有说作文是谁写的,只是讲评作文的美妙之处。
同学们都在下面窃窃私语,猜测范文是李若兰写的。
学生们的窃窃私语,被袁老师听到了。他讲完作文,抬眸扫了一眼李若兰,低声说:“这篇作文是谁的,我想,大家都知道了,我就不说了。”
其实,那篇作文不是李若兰写的,是班里一个姓董的女生写的。可同学们都认为是李若兰写的,袁老师为了照顾李若兰的情面,没有说破真相。
虚荣心作怪,李若兰当时特别感激袁老师没有说破真相。
袁老师那时也就20多岁,高高的个子,黝黑的皮肤。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双杏核眼,总是荡漾着羞涩的眼神。
上高中时,一中为了提高学生们的作文水平,让两名语文教师专门教学生作文。每个老师教三个班,一个班每周两节课。
李若兰的作文老师叫孟文民,李若兰的第一篇作文,就在孟老师的140多名学生中脱颖而出。
从此,孟老师记住了李若兰这个很有才气的学生。她的作文,经常被孟老师拿到另外两个班当范文讲。
李若兰去食堂吃饭的时候,经常有别的班学生跟她借作文看。
李若兰特别喜欢上作文课。她也幻想着,有那么一天,她大学毕业,也像孟老师那样,做一名才华横溢的语文老师。
李若兰的学习成绩很好,考本科没有问题。满小雪和陶丽娟的成绩没有李若兰好,她俩考不上本科,考专科没问题。
八十年代的高考制度,是先填报志愿,后参加高考。
填报志愿时,她们三个人决定一起报考竹园师范学院。她们学的是文科,专业只能在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中选择。
填报本科志愿时,李若兰选的是中文系,满小雪和陶丽娟跟着凑热闹,也填了中文系。
填报专科志愿时,满小雪和陶丽娟没有填报同一个系。那时的高考很难,万人过独木桥。报考同一个系,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竞争。
满小雪让陶丽娟先选,陶丽娟选择了地理,满小雪选择了历史。
李若兰觉得她一定能考上中文系。所以,填报专科志愿时,她开玩笑说,既然你们俩一个选地理,一个选历史,那我就选政治,咱们是:政史地,永不分家。
结果,事与愿违。
高考时,李若兰发挥失利,因三分之差,与本科失之交臂。
三个人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满小雪和陶丽娟特别高兴,李若兰沮丧极了……
李若兰怎么也没想到,她会考不上本科。更让她接受不了的是,特别不喜欢政治学科的她,竟然成了一名政治老师。
李若兰不想当政治老师。她跟母亲说,想要再复习一年,来年一定能考上本科,做一名语文老师。
可她母亲不同意。母亲说,如果来年再考不好,也许连专科都走不上,那就更惨了。
无奈,李若兰只好听从母命。
就这样,李若兰带着失望,带着无奈,迈着沉重的脚步,踏入竹园师范学院政治系。
80年代初期,大学特别难考。青年人在向往上大学的同时,把大学幻想得特别神秘、浪漫,如同人间仙境一般。
当李若兰她们三个人踏入竹园师范学院时,她们的幻想一下就破灭了。
校园里陈旧的楼房,简陋的校园绿化,让李若兰心中一片凄凉。
她原本对专业失望,现在,她对学校也失望了。她郁闷极了。
教《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理学》等几门课程的老师,不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每个老师都是拿着讲义,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讲得枯燥无味,李若兰一点也听不进去。
后来,李若兰去图书馆借小说看。上课,她就是看小说,一本接一本地看。
李若兰买了一个橙色的塑料皮笔记本,每看完一本小说,就把小说的名字和故事梗概以及她对小说的见解,都记录在笔记本上。
一学期下来,她看了30多本小说。
大一下学期开学,学校开设了《马哲》课。哲学老师是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他才华横溢,特别有思想、有见解,人又长得玉树临风。
哲学老师讲课,从来不拿讲义,只拿一本教材,坐在讲桌前,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娓娓道来。
学生们彻底被哲学老师征服了。他们喜欢上哲学课,也盼着上哲学课,对哲学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李若兰一下子清醒了。往日的彷徨、无奈,一扫而光。
她第一次明白:人可以活得这么有思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