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一百六十九章:教育生态的重构 (1/2)

家长会现场的投影仪突然亮起,屏幕上跳出一份图文并茂的报告,标题《我们社区的昆虫多样性》赫然在目。班主任王老师推了推眼镜,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这是小雅同学利用智能社区平台完成的研究报告,让我们掌声有请!”

教室里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林夏夏却猛地坐直了身子。报告里不仅有社区绿化带里瓢虫、蚂蚁的实拍照片,还有AI分析出的物种分布热力图,甚至连不同时段昆虫活动规律都用动态图表展示得清清楚楚。

“这报告...数据是怎么采集的?”前排家长扭头问道。

小雅站了起来,脸颊泛红:“我每天放学就在社区花园观察,用手机扫描树上的科普二维码,再把数据上传到平台,AI老师会教我怎么分析!”

王老师笑着补充:“这种把实地考察和智能工具结合的学习方式,正是我们一直提倡的项目式学习。”她的目光扫过教室,“如果所有孩子都能像小雅这样,把社区变成学习的课堂...”

林夏夏的手指在椅子扶手上轻轻敲击。散会后,她拦住王老师:“这种模式能规模化推广吗?”

“理论上可行,但师资、场地都是问题。”王老师叹了口气,“现在的学校教育太依赖课本了。”

这句话像根火柴,瞬间点燃了林夏夏的灵感。当晚,她把自己关在书房,对着智能白板写写画画。凌晨两点,丈夫推开房门,看见满墙的便签:“社区学习中心”“终身教育场景”“打破学校围墙”

“你又要折腾新项目?”丈夫揉着眼睛问。

“这次不一样。”林夏夏转身,眼里闪着光,“如果每个社区都能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

会议室里,投影仪投出的“社区学习生态系统”方案在墙面铺开。教育专家李教授推了推老花镜:“想法很新颖,但谁来保证教学质量?社区能提供专业课程?”

“我们不做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林夏夏调出一张设计图,“图书馆改成VR学习舱,活动室变成创客工坊,连绿化带的树木都装上智能标识——扫码就能解锁植物百科、诗词典故。”

“这和景区导览有什么区别?”某私立学校校长冷笑道,“教育是严肃的事,不是玩闹。”

空气瞬间凝固。林夏夏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嬉闹的孩子:“上个月,有家长找我投诉,说孩子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世界只有教室和辅导班。”她猛地转身,“我们不是要替代学校,而是要回答一个问题——当学习走出课本,会发生什么?”

改造工程启动那天,施工队差点和跳广场舞的大妈起冲突。“好好的广场挖什么坑?”领头的刘阿姨举着喇叭喊道。

“装智能科普地灯!”林夏夏蹲下来,指着设计图,“晚上踩上去,地面会投影出星座图,孩子们能边玩边学天文知识。”

刘阿姨眯起眼睛:“能教我怎么用智能手机抢特价菜吗?”

“包在我身上!”林夏夏笑了。

首个“技能交换日”那天,社区活动中心挤得水泄不通。程序员老张支起三脚架:“想学短视频剪辑的排好队!”对面,退休英语教师李奶奶正教几个孩子唱英文儿歌。角落传来争执声,林夏夏挤过去,看见两个男孩争着当“社区小导游”。

“我对植物更熟!”

“我能用AI做3D地图!”

“别争了!”林夏夏掏出平板电脑,“你们组队开发个AR导览程序,谁的创意好,就用谁的方案。”

教育部门来调研那天,正好碰上“银发课堂”。82岁的张爷爷戴着VR眼镜,在“故宫”里逛得不亦乐乎:“以前只在电视上看,现在能自己‘走’进去!”

副局长摘下VR设备,眼眶有些发红:“我们一直提倡终身学习,没想到答案藏在社区里。”

三个月后,第一份“社区学习中心”标准化方案出炉。林夏夏带着团队来到西部某县城,却被当地校长泼了冷水:“我们连电脑都不够,搞什么智能教育?”

当晚,林夏夏带着人在破旧的礼堂里布线。第二天清晨,孩子们走进教室,惊呼声此起彼伏——墙面变成了巨幅触摸屏,点击就能“穿越”到敦煌莫高窟。角落里,退休教师张阿姨正在线上指导孩子们临摹壁画。

“这...这真的能上课?”校长摸着屏幕,手指微微颤抖。

国际教育论坛现场,林夏夏的演讲被掌声打断了三次。当大屏幕切换到小雅和“社区小讲师”团队的画面时,坐在台下的丈夫悄悄抹了把眼泪。画面里,小雅正手把手教一位老奶奶视频通话:“李奶奶,点这个爱心,就能给孙子发语音!”

散场时,几位外国学者围上来。“林女士,你们的模式或许能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林夏夏望向窗外,暮色中的社区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