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码的名片,背景图案是成都老茶馆的竹椅:“先从共享老年人健康数据开始如何?前提是——他们自己同意。”
纽约曼哈顿的天际线被夕阳染成琥珀色,林夏夏站在中央公园旁的公寓窗前,看着楼下智能垃圾桶自动压缩垃圾的蓝光。手机震动,小周发来最新数据:全球已有17个国家的86个城市申请接入智能社区系统,而反对声浪也在社交媒体蔓延——“技术殖民”“数字鸿沟”等标签被转发百万次。
她打开推特,一条热门视频正在循环播放:非洲某部落长老对着智能翻译器手足无措,屏幕上的文字与他的手势完全错位。林夏夏立刻拨通技术部电话:“启动‘文化适配器’计划,给AI装上人类学博士的大脑。”半小时后,团队发来新方案:在肯尼亚试点社区,系统会根据马赛人的“逐水草而居”传统,自动调整光伏板的朝向和储能周期;在印度,宗教节日的灯光秀数据将由当地祭司参与设计。
“夏夏,”视频通话里,母亲的身后是成都老家的智能社区花园,“楼下张阿姨说,她现在不用出门就能和在伦敦的孙子下棋。”老人举着平板电脑,屏幕上的祖孙俩正在虚拟草坪上踢足球。林夏夏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教母亲用智能门锁时,老人紧张得手心出汗的样子。她打开后台,看到全球用户的活跃度曲线——深夜三点的东京、清晨五点的里约热内卢、黄昏时分的开罗,光点如同永不熄灭的星辰。
凌晨两点,她在日记本上写下:“我们不是在推销技术,而是在编织一张网——让每个角落的人,都能在数字浪潮中抓住属于自己的浮木。”窗外,帝国大厦的灯光正在按照智能社区的能源数据明灭,像极了童年时看过的萤火虫星空。
当第一缕阳光掠过自由女神像的冠冕,林夏夏的航班正飞越北大西洋。她摸了摸口袋里的圣淘沙细沙,想起陈景辉最后的话:“真正的智能,不是让机器更像人,而是让人活得更像人。”飞机穿过云层时,她打开新的项目文档,在“非洲市场”一栏写下第一个单词——Ubuntu(我因我们而存在)。此时,新加坡的“家庭树”系统正在自动更新雨季模式,柏林的数据中心亮起第一盏绿色节能灯,硅谷的实验室里,会讲笑话的陪伴机器人正在学习斯瓦希里语。
这一夜,世界某个角落的婴儿床里,智能摇篮正随着母亲的心跳频率轻轻晃动;某个海滨城市的养老院中,失智老人对着智能镜子,慢慢认出自己年轻时的模样;某个雪山脚下的村庄,太阳能板吸收的每一束光,都在转化为孩子们网课的流量。林夏夏闭上眼睛,听见数据流动的声音,那是技术与人性碰撞出的,最温暖的共鸣。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