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当地的传统工艺。她决定先从徐爷爷的木雕入手,然后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第二天一早,沈明月便迫不及待地再次来到徐爷爷家。老人家住在村子的另一端,一座古朴的小院落,院子里堆满了各种木料和半成品的雕刻。
徐爷爷,我想更深入地了解木雕艺术。沈明月直接表明来意,不仅是作为欣赏者,还想尝试将它与现代设计结合。
老人听完她的想法,沉思片刻,眼中渐渐亮起光彩:好啊,正愁这手艺没人传承呢。不过,要真正理解木雕,得先认识木头,感受它的纹理和性格。
接下来的几天,沈明月每天上午都会到徐爷爷家学习木雕的基础知识——选材、刀法、构图等。虽然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这门需要decades磨练的技艺,但深入了解其精髓对设计构思大有裨益。
木雕只是开始。通过徐爷爷的介绍,沈明月陆续拜访了村里的其他老艺人——竹编大师张婆婆、草织能手王大叔、泥塑匠人李师傅。每一种工艺都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为她的乡韵系列增添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周末午后,沈明月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面前摊开着满满的速写本和资料。沈父在旁边晒太阳,时不时瞥一眼女儿的工作。
画得...真好。沈父指着一张木雕花纹的细节图说道。
这是徐爷爷的作品,我只是照着画而已。沈明月谦虚地回答,然后犹豫了一下,爸,您觉得我这样每天出去考察,有没有耽误照顾您?
沈父摇摇头,语气坚定:不要...因为我...耽误工作。看到你...有热情...我很高兴。
我在想,沈明月轻声说,如果能帮这些老艺人找到传承的路径,让他们的技艺重新焕发生机,应该很有意义。
这是...好事。沈父鼓励道,艺术...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
沈明月正想继续说什么,院门被推开,楚子航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周雨晴和小陈。
surprise!周雨晴欢快地喊道,我们来支援你了!
沈明月惊讶地站起身:你们怎么来了?
听说你有了新的创意方向,我们迫不及待地想来看看。周雨晴兴奋地说,而且,我带来了团队的最新消息和一些文件需要你确认。
小陈则拎起手中的箱子:这里有您需要的设计工具和材料,还有电脑、数位板、面料样本,应有尽有。
沈明月感动地看向楚子航,后者微微一笑:我想你可能需要这些。既然灵感来了,就不应该受工具限制。
有了团队的支持,沈明月的创作效率大大提高。在楚子航的建议下,他们将客厅的一角改造成临时工作室,设备齐全,光线充足。每天照顾完父亲后,沈明月会在这里投入创作,将白天考察所得转化为设计元素。
周雨晴和小陈则负责与外界联络、处理日常事务,并协助收集相关资料。夜深人静时,三人常常围坐在一起,讨论设计方案和市场策略。
然而,随着深入了解,沈明月发现,要真正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比想象中复杂得多。传统工艺有其固有的美学规则和文化内涵,贸然改变可能会破坏其精髓;而现代设计追求的简约和功能性,又似乎与某些繁复的传统元素相悖。
我陷入瓶颈了。一天晚上,沈明月对楚子航坦言,总觉得差了点什么,但又说不上来。
楚子航思考片刻,说:也许你需要回归作品本身的目的。传统工艺之所以能传承千年,是因为它们不仅美观,更实用和贴近生活。而现代设计的核心也是为人服务。
这句话如同醍醐灌顶。沈明月突然意识到,自己过于关注形式上的融合,而忽略了本质——创造真正能丰富人们生活的作品。
第二天,她调整了设计思路,不再执着于如何将传统元素直接搬进现代设计,而是从生活需求出发,思考如何让传统工艺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
例如,她设计了一款融入木雕元素的书架,既保留了传统木雕的美感,又符合现代家居的使用需求;为竹编技艺找到了在时尚配饰中的运用空间;甚至尝试将泥塑艺术与现代灯具设计结合……
一周后,乡韵系列的初步构想基本成型。这将是一个跨界的综合设计系列,不再局限于服装,而是扩展到家居、配饰、生活用品等多个领域,旨在将传统工艺带入现代生活场景。
我决定了,乡韵系列将以生活方式为核心,打造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沈明月向团队宣布她的新构想,我们可以与不同领域的制造商合作,让传统工艺真正走进现代家庭。
周雨晴和小陈都为这个宏大而有意义的计划感到兴奋。楚子航则提出了更具体的建议:远东正在规划几个文创项目,可以考虑战略合作。这样能确保生产质量,也有更广阔的展示平台。
沈明月感激地看着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