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小猫币 (2/3)

r/>黎元洪是袁世凯的继任者,在中国民国政府毫无权利,不过他那张撇着八字胡的面孔人们却很熟悉,可惜的是,当这个形象出现在纪念币上的时候,做工却是很草率,钱币上的头像不仅不像他,而且还像是一个乡下的小地主,这也能说明黎元洪当时的政治窘境。

后来继任大总统的依次为徐世昌、冯国璋、曹锟,其情形也不乐观。值得一提的是张作霖头像纪念币,他是北洋政府最后一任国家元首,不过为了区别以往,他自命为“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不再叫那个名气已经不好的“大总统”了[

袁大头一元银币的重量为七钱二分,其中包括纯银六钱四分八厘,其余的为铜。这种银含量还是很高的,而且因为当时政令统一,铸造也很精良,所以“袁大头”很快获得了极高的声誉,结束了清朝末年以来钱币的混乱局面。

到了1928年的时候,袁大头的实际发行量已经超过十一亿枚,远远超过任何一种钱币。袁大头的成功也说明了袁世凯政权的政治和经济实力是相当雄厚的,这也是他能战胜孙中山阵营的根本原因。

袁大头最早出现于1914年,可是我们都知道袁世凯在1916年称帝后便病故了,不过袁大头却没有随着袁世凯的死亡而离开政治舞台,各地政府还在继续铸造。1917年的时候,民国政府甚至规定以袁大头为税收的本位币,袁大头在市场上的地位彻底被定死了。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财政部就将原江南造币厂接收过来,改称南京造币厂,铸造了镌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侧面肖像、面值为壹圆和贰角的“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民间俗称“孙小头”。1912年4月1日袁世凯就任总统,建立了北洋政府,年底财政部就受命设立币制委员会,研究统一币制的问题。

1913年春,北洋政府改组币制委员会,增设专职人员讨论币制改革的方案。为了加快进度,年底又裁撤币制委员会,改由最高层面的国务会议来讨论币制统一问题。最后决定采用银本位制,以“元”为单位发行新的银币。

1914年2月7日,袁世凯签署大总统令,正式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以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十一条。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国币”的概念,并且对“国币”的单位、种类、重量、成色、铸造发行权以及流通办法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其中,银币4种、镍币1种、铜币5种,都是十进制,以一元银币为主币,其余为辅币。

根据《国币条例》第五条“壹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九铜一”的规定,1914年12月及次年2月,先后由天津造币总厂及南京造币厂铸造正面为袁世凯头像和铸造年份,背面为嘉禾纹饰及“壹圆”字样的银币,通称为“国币”,也就是袁像银币,俗称“袁大头”。

新币最初的成色定的是90%为银,后来为了便于收换旧币,就将成色降为银占89%。规定一切税收和财政收支都要用“国币”,不许用外国的钞票以及旧有的银锭。虽然在少数地区准许暂时沿用旧的银币、银角以及铜元、制钱等,但是也都必须按照市价折合成“国币”后使用。

袁像银币:壹圆、中圆、贰角、壹角

2.《国币条例》的颁布实施以及“袁大头”的铸造是我国币制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要统一全国的币制,就必须裁撤各省的造币厂并收缴销毁各省此前自行铸造的各式银元;同时又要保证满足全国的流通需求,这样仅仅依靠天津造币总厂和南京造币厂来生产,显然不能满足全国的需求。因此,北洋政府在将各省银元局一律裁撤的前提下,又保留了在奉天(沈阳)、南京、湖北、四川、广东、云南的六个分厂。长沙和重庆的分厂因为金融与军事上的原因也被保留了下来。这些分厂统一由天津造币总厂发给雕刻好的模具,按照统一的标准来生产,就近投放市场,满足流通的需求。

新币因为形式统一,图案新颖,容易识别,成色、重量又能严格遵照规定来生产,很快就在全国各地畅通无阻。1915年,它首先在上海金融市场取代了“龙洋”,并逐步排斥了“鹰洋”以及其他外国银元。1917年财政部根据财政会议决议,发布推行国币办法,“国币”袁大头于是又成为当时流通银币中唯一的主币,各种交易都以此币为标准。由此,符合现代标准的银元制逐渐代替了传统落后的银两制,中国跨入了现代币制国家的行列,这是我国币制上的一大进步,是自明朝正统元年(1436)确立白银的主币地位以来,首次实现了银币的统一,这为后来建都南京的国民政府于1933年成功推行“废两改元”的币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北洋政府于民国三年铸造的“国币”之所以被俗称为“袁大头”,是因为银币的正面铸有时任大总统袁世凯的戎装左面侧身免冠头像,该侧身像几乎三分之二的部分为头像。头像的上方铸有“中华民国某年”字样,背面的图案为两株交叉的嘉禾花纹,下系结带,当中衬托着竖写的“壹圆”面值。除了“壹圆”的主币,另外还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