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发现一件木胎漆绘圭尺,现代学者在该地的夏至日正午实测,印证了周髀算经“日影一尺六寸”的记载。而在嵩山一带,古今无数政权以此为地中,在登封告成镇建立观星台、测影台等,可以印证周礼“尺有五寸”的说法。
可见,“一尺六寸”是舜在陶寺遗址测的结果,“尺有五寸”是上甲微在嵩山测的结果。而嵩山与陶寺遗址基本处于同一经度,两者之间相距300多公里,以商周认知水平来看(周朝一里大概是415米),认为两地相隔千里并不奇怪,于是就有了“影差一寸,地差千里”的结论。
对于天体测量来说,“影差一寸,地差千里”就是一把“量天尺”。掌握量天尺后,古人就可以测量天体了,其中最为核心的办法就是勾股定理。
在漫长的圭表测影中,古人逐渐发现了“勾三股四弦五”的规律,然后就以勾股定理来测量万物。现代考古显示,至少在6500年前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时,中国先民已经懂得立表测影,因此“勾三股四弦五”的规律不是突然出现,而是有着漫长的认知期。
问题在于,掌握勾股定理与量天尺之后,古人如何测量天体,测量太阳距离地面的高度呢?以现代人的认知来看几乎不可能,但以古人天圆地方的认知来看,这件事就变得简单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先不看下面,自己寻找一下解法,看看如何测得太阳距地高度。除了测量日高之外,古人还测量了北极星的高度,北极星到太阳的距离,太阳照射的最长距离(“故曰:日照四旁各十六万七千里”),宇宙直径与周长(“四极径八十一万里,周二百四十三万里”)等等,都是在量天尺的基础上,采用勾股定理计算出来的。
以现代眼光来看,虽然寸影千里(南北朝时已有人质疑,唐僧一行测出较为精确的结论)、日高八万里等等,基本都是错误的结论,但这只是时代认知的局限性,人类探索未知的正常过程。相反,能活用量天尺、勾股定理测量各种天体,反映了中国先民超人的智慧~~~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