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长生果 (3/5)

口总量的88%以上

南美洲中部是花生属植物和栽培花生的起源地,花生主要分布在南纬40°至北纬40°之间的广大地区,主要集中二类地区:一是南亚和非洲的半干旱热带;另一是东亚和美洲的温带半湿润季风带。

世界花生基本上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

亚洲种植1347万hm2,占世界总面积的63.4%;

非洲种植654万hm2,占世界面积的30.8%;

美洲种植116万hm2,占世界面积的5.5%;世界花生主产国有印度、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塞内加尔、苏丹、尼日利亚、扎伊尔和阿根廷等。

面积:

印度平均种植841万hm2,占世界总面积的39.6%,居首位;

中国种植面积328万hm2。,占世界面积的15.5%,居第2位;

尼日利亚种植128万hm2,占世界面积的6%居第3位。

单产:美国平均约3000 kg/hm2居第1位,

中国平均约2380kg/hm2,居第2位,

阿根廷2350kg/hm2,居第3位。

总产:中国因单产较高,总产达783万t,居1界第1位;

印度虽面积最大,但因单产较低总产772万t,居第2位花生是豆科落花生属的1种,俗称花生和黄花生。该属约20余种。一般认为,花生原产秘鲁和巴西,在秘鲁沿海地带史前废墟中发现大量古代花生,可追溯到至少公元前500年,且美洲最早古籍之一《巴西志》即已明确记录,古印第安人称之为“安胡克”。在哥伦布远航时期,航海家将花生荚果带至西班牙,在1535年出版的《西印度通史》中记载花生的西班牙语为“玛尼”,之后逐渐被传播到世界各地。

同时,也有部分表明,中国也有可能是花生原产地之一。1958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洋原始社会遗址中,发掘出炭化花生种子,测定灶坑年代距今4700±100年。1961年,江西修水县山背地区原始社会遗址中再次发掘出炭化花生种子。此外广西、云南、江西等地也曾报告过于花生形态极为相似的野生植物。2007年经西安文保中心专家确认,距今2100年前的汉阳陵从葬坑出土的农作物里,已经出现了花生。

中国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形如香芋,蔓生”、“花开亦落地结子

如香芋,亦名花生”。元朝人贾铭入的《饮食须知》载有“落花生,味甘,微苦、性平,形如香芋,小儿多吃,滞气难消”,“近出一种落花生,诡名长生果,味辛、苦、甘,性冷,形似豆荚,子如莲肉,同生黄瓜及鸭蛋食,往往杀人,多食令精寒阳萎”。明朝人兰茂的《滇南本草》亦有花生的记载。然而现今广泛种植者,则为南美引进无疑。

到明末清初,中国沿海地区花生种植较为普遍,多次从南美洲引种花生品种,最近一次为1887年,《慈黔县志》记载:“落花生,按县境种最广,近有一种自东洋至,粒较大,尤坚脆”。

欧洲曾从中国引种花生,因此欧洲部分地区仍称之为“中国坚果”。刚果布朗氏在1818年的《刚果植物志》中称“花生是由中国传入印度、锡兰及马来群岛,尔后传入非洲的。”【品种选用】

选用经审定推广的、生育期适宜、比较早熟、株型紧凑、结荚集中、抗旱性较强、较抗叶斑病、理化指标符合绿色食品花生要求的品种。主要有:唐油四号、白沙1016.锦花5号、大白沙、鲁花十二等。

【种子播前处理】

(1)发芽试验。要求发芽率达95%以上。

(2)晒种与剥壳。播前要带壳晒种,选晴天9~15时,在干燥的地方,把花生平铺在席子上,厚10cm左右,每隔1~2小时翻动1次,晒2~3天。剥壳时间以播种前10~15天为好。

(3)分级粒选。选种仁大而整齐、籽粒饱满、色泽好,没有机械损伤的一级、二级大粒作种,淘汰三级小粒。

(4)根瘤菌拌种。种子拌花生根瘤菌粉,每667平方米用种量加根瘤菌粉25g,菌粉加清水100~150ml调成菌液,均匀地拌在种子上。

【整地与施肥】

(1)整地。秋季前茬收割后,灭茬,秋翻、耙、压后做成新垄。准备地膜覆盖栽培的地块,做成底宽75~80cm、畦高5cm,畦面宽65~70cm的畦,畦与畦中间做成20~25cm宽,15cm高的小垄,以备播种时取土用。

(2)施肥。优先选用经绿色食品管理部门认定的绿色食品专用肥。随秋整地作垄,施腐熟圈粪、炕洞土、沤制绿肥等。施1.5万~3.0万kg/公顷,垄作开沟、疏施,畦作撒施。垄作栽培也可在播种当年下种前疏施农肥。播种时,施磷酸二铵150~2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