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量天尺 (5/7)

画,以表现对圣母的尊敬和爱戴,油画《草莓丛中的玛朵娜》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在画中,少女形象的玛朵娜坐在一个封闭的花园中,花园中布满各色鲜花和娇嫩欲滴的草莓,圣婴耶稣环绕膝下。圣母手中拈着的玫瑰,尤为出众,但蓟、康乃馨、百合谷、虹膜、月见草和白色的樱花亦与草莓交相辉映。这便从植物学的角度准确地反映了草莓的轮果、野生等特性。

蓝莓是杜鹃花科、越橘属的落叶灌木,小枝绿色,具棱或圆柱形,通常具成行的柔毛;叶片近革质,卵形至椭圆形,先端急尖,基部樱形至近圆形,边缘具锯齿至全缘,暗绿色,上面无毛,下面有毛;总状花序,生于去年生枝上,花尊绿色,无毛;花冠白色到粉红色,近圆筒形;花丝通常具柔毛。浆果圆球形,暗蓝色,无毛,被白粉;[25]花期6~7月;果期8~9月。[26]蓝莓的名称源自英语“blueberry”的直译,意为蓝色浆果。蓝莓原产于加拿大东部和美国东部及南部,在日本、中国、新西兰及欧洲等地都有引种。[27]蓝莓喜温暖气候,较耐高温,喜半日照环境、喜湿润环境、耐旱及耐涝性均一般,宜用肥沃疏松、富含有机质的酸性土壤种植。[28]蓝莓的繁殖方式主要以插条或扦插。[29]蓝莓的味道酸甜可口,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防止脑神经老化、保护视力、强心、抗癌、软化血管、增强人体免疫功能。[30]蓝莓作为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广阔开发前景的小浆果树种,在英国权威营养学家列出的全球15种健康食品中,居于首位,并在2017年国际粮农组织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被誉为“浆果之王”。

蒲公英(学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为菊科蒲公英属下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1-2]别名蒙古蒲公英、黄花地丁、婆婆丁、灯笼草等[1]。根圆柱状,黑褐色,粗壮。叶倒卵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花葶1至数个,与叶等长或稍长,头状花序,舌状花黄色,边缘花舌片背面具紫红色条纹,花药和柱头暗绿色;瘦果倒卵状披针形,暗褐色。花期4-9月,果期5-10月。[1]蒲公英大多生长在于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生长在热带地区,[3][11]常生长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草地、路边、田野、河滩。[1]蒲公英是喜冷凉的植物,其适应性很强,既耐寒也耐热。蒲公英对干旱和酸性也有一定抗性,可以在所有的土壤类型中生长,但在沙质土壤中生长较好。[4]该物种在世界的原生范围是西伯利亚到东亚地区。[3]蒲公英是一种药食同源植物[6],其干燥全草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的功效。[5]同时,蒲公英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多糖等活性成分。[9]其生的或熟的嫩叶和花均可以食用。[10][15]此外,蒲公英在畜禽生产上也应用广泛。[12]蒲公英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命名由来蒲公英名称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蒲公英的异名多达14个,多以功效、象形物和产地命名。其名称可以通过形态、来源等分类考证,正名出自于《饮食须知》中,一直沿用到现在。在中国不同的朝代,其不同的名称具有不同特点。隋唐时期,蒲公英的异名凫公英、蒲公草、耩褥草、仆公英;宋代及宋代以后时期蒲公英异名增加有仆公罂、地丁、金簪草、孛孛丁菜、黄花苗等。[13]蒲公英名称主要以植物形态、来源等进行分类考证。(1)以象形物命名:形态在古代人对植物的认识中最为直观,因此以象形图来命名亦最为普遍。例如《本草纲目》中提到的“金簪草一名地丁,花如金簪头,独脚如丁,故以名之”。(2)以不同的产地命名:如《庚辛玉册》中的“作鹁鸪英。俗呼蒲公丁,又呼黄花地丁。淮人谓之白鼓钉,蜀人谓之耳瘢草,关中谓之狗乳草”。[13]历史记载蒲公英是中国传统的药食两用植物。该植物最早载于隋唐时期的《新修本草》中。宋代时期则被记载于《本草图经》《证类本草》等典籍中。到明清时期,被记载于《救荒本草》《滇南本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等典籍中。蒲公英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圆柱状,黑褐色,粗壮。[1]叶叶倒卵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20厘米,宽1-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有时倒向羽状深裂或大头羽状深裂,顶端裂片较大,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全缘或具齿,每侧裂片3-5片,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通常具齿,平展或倒向,裂片间常夹生小齿,基部渐狭成叶柄,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疏被蛛丝状白色柔毛或几无毛。[1]

自然繁殖蒲公英单花具有雌雄异位、雄性先熟等异花授粉特征。其头状花序为黄色,且单株数量较多,会产生花蜜,且花粉量较大,蜜腺在基部,便于具长吻的昆虫采食花蜜。蒲公英的花粉表面具有脊,脊上具刺,在昆虫访花时易于粘附在昆虫身体上,进而传粉,同时与花柱结合较紧密,不易被风吹落,能够以风为媒介进行传粉。此外,蒲公英花期重叠也是吸引传粉昆虫的一种机制,蒲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