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内,有关于“洪水神话”的研究已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由于中国近代的封闭和战乱,以及我国历代对洪水神话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研究,国际对中国的洪水神话了解甚少。对于国际上的神话研究领域来说,中国的相关研究存在着巨大的空缺。
1923年,素以博学著称的英国学者弗雷泽在其作品《〈旧约〉中的民俗》里提到,在中国尚未发现任何有关这类大洪水的当地传说[1](P155),并声称彝族的洪水神话不过是来自基督教。[1](P101~102)。
1988年,美国民俗学家、加州大学色邓迪斯教授出版了由其编纂的《洪水神话》[2]一书,书里收纳了26篇文章,涵盖世界范围内的洪水神话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但这本书中却完全没有关于中国的洪水神话。直到2002年,马克·艾萨克才在其作品中收录了八篇来自中国的洪水神话。
中国丰富而神秘的洪水神话应该被世界看到。近些年来,中国的学界和政府对中国洪水神话越发关注,随之涌现出一大批研究相关领域的优秀学者。经过众位学者数十年来前赴后继地攻坚克难,我们终于对本国的洪水神话已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早在1922年,梁启超先生便指出,中国古籍上关于洪水神话的记载主要有三种类型:“女娲积芦灰止**”、“共工振滔洪水”、“鲧禹治水”。
到20世纪三十年代,人们逐渐意识到田野调查、口头传承的重要性,口头传述的神话开始进入神话研究的范畴。
20世纪四十年代,闻一多先生对少数民族的口传神话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表明:洪水神话常常与战争有关,并且洪水神话的核心是造人,而造人的核心是葫芦。
新中国成立后,相关研究进展飞快,新的资料不断被发现,相关的理论和研究发展也不断完善。
2004年,扬州大学的曹柯平先生在其博士论文里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对中国的洪水后再生神话进行了一一分类,并对神话的性质,母题及类型概念做出了新的阐释。他系统地收集整理了中国洪水后人类再生神话的原始材料,对中国境内的藏缅族群、苗瑶族群、壮侗族群、阿尔泰族群、南亚民族、南岛民族以及汉族传播的一百五十一篇洪水后人类再生神话进行归纳,最终找到十组较为稳定的母题组合。
2016年,尹荣方先生在其所著的《洪水神话的文化阐释》一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大量洪水神话的研究,将各民族的洪水神话、传说放置在象征、隐喻的框架来理解。他指出洪水象征着历法缺失和生活混乱,大洪水是无序的混沌时期的象征,而洪水被治理则意味着世界秩序的重建。
1996年,陈建宪教授在其发表的《中国洪水神话的类型与分布———对433篇异文的初步宏观分析》[3]中讨论了中国洪水神话的类型和分布范围;2019年,他出版了《中国洪水再殖型神话研究———母题分析法的一个案例》,将人类毁灭与再繁衍为主题的神话命名为“洪水再殖型神话”,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