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王这件事,竟在《二十四史》中提到了一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年的百姓对他所抱的期待之深。因为正史一般多讳鬼神,能添上这种志异之事,非常少见。可见隋朝时,韩擒虎做了阎王这种说法已成风潮。
这第三位便是寇准,他是北宋名相,虽是书香门第出身,但并不是大手大脚之人,反而一生都保持勤俭朴素的良好习惯。北宋时期,他办案的时候都很正直,深受百姓的爱戴。
寇准与其他人不同,寇准是在生前就被百姓认定,死后他将会出任阎王一职。因此,在他未死时,就有驿舍或者百姓家中,挂起了他的图像,上面写着“今作阎罗王”几个大字。或许这一点,我们很难去理解,可事情偏偏就这么神奇。同样神奇的事情还有一件,那就是寇准身死之谜。
当契丹南下骚扰宋朝边境的时候,皇帝想要将都城南迁,朝堂上的大臣们也都纷纷附和,这个时候寇准却跑出来投了反对票,而且还建议皇帝亲征,这句话彻底得罪了皇帝。要知道,让皇帝跑到刀剑无眼的战场上,这可犯了皇帝的大忌,从此以后寇准受到冷落,辞去了丞相的职位,远走雷州。
而最为奇特的是,寇准年轻时曾作“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的诗句,讲诉的则是他最终的归宿之地。而他晚年客死的地方雷州,此处东南门距离海边恰恰就是十里,离自己的家乡万里之遥,正应了他那句古诗。这更坐实了他“死后为阎王”的说法。
第四位就是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唱出了古今所有仁人义士们,胸怀天下、海纳百川的情操与品格,还有无数豪情男儿对家国天下的满腔热忱,实在是令人心悦诚服。
但这句千古绝句并非为训诫后人所作,而是一位为民请命的官僚内心最纯真的想法。纵观范仲淹的官涯历程,始终与“改革”纠缠不清,致力于改善百姓的穷苦生活。庆历三年,因为新政受挫,他被贬出京,这一走便是十年,但他对民生问题一直挂牵。
十年后,范仲淹再次出仕,此时的他已是病残之躯。他有心为百姓做一些实事,却终究抵不过病疾,死在了去赴任的路上。
不过范仲淹一心为天下人,得到老百姓的崇敬,所以他死后,民间挂起他的画像奉其为阴间阎王。
这是老百姓心中的四位阎王,在百姓心中有了口碑。最起码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在地府面试就有了机会。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