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另类的婚礼 (1/3)

六年级毕业,成绩好的孩子去了县城高中,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也去了县城高中,像李清乐这样成绩平平家境又不好的孩子就只能去镇上唯一的一所中学了。对这样的结果,似乎没有感觉意外,包括李清乐自己,一直以来她其实只有语文比较好,数学和英语那是从来没有及格过。

中学离小学不算远,大概也就一公里的路程,但是离李清乐家就很远了。她每天要从村里来到镇上,再去中学,全程算下来也差不多有两公里了。这一所中学规模并不大,只有一栋四层楼的教学楼,每层楼也就六间教室,一栋三层楼的行政楼,一栋三层楼的宿舍,一座一层楼的小食堂,两个厕所,一个主席台连接着一个篮球场,这就是学校全部的设施。

从学校大门进来,甚至没有一条正规的路通往教学楼,只能从一片小树林里穿过去。

和处于镇中心的中心小学相比,中学就有些偏僻了,它不仅背靠整个居民区,中间还有两座大山恰好把它和人群隔开了。要不是两座山之间还有一条泥巴路贯穿了镇和学校,估计没有多少人能找到它。好在学校大门口还有一家小卖铺,在这里孩子们依然能买到所需文具,还有喜欢的泡面、辣条、各种油炸小吃。如果想要买其他的东西,大家就得走上二十几分钟到街上去了。

对于孩子们和本地教师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难事,他们本就生活在这里,早就习以为常,并不觉得缺少了什么。只是苦了那些来这里支教或实习的老师们,他们通常需要在每周三赶集日去镇上囤积各种东西。也只有在那一天他们才能买到新鲜的蔬菜水果,还有其他好吃的。学校教师宿舍和学生宿舍唯一的区别也就是能做饭而已,冰箱洗衣机热水器这些东西是没有的,所以老师们不能囤积太多食物。他们囤积一次食物也就够撑两三天,其他的时候他们也要和学生吃食堂。洗衣服洗澡洗头之类的也要和学生一样提着水桶挤在水龙头那里等水,然后再把水一桶一桶地提到宿舍。如果不幸遇到停水了,那老师们比学生还惨。学生们还能请假回家,他们只能硬抗。这对于那些年轻靓丽,正是爱美年纪的老师们是很折磨的事情。

生活上的不便还不是他们面对的最大难题,让他们难以忍受是学校的学生。来到这个学校的绝大多数是被筛选剩下的学生。他们很多人和李清乐一样是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管教。学习,在他们的认知里是无足轻重的。他们不知道每天背着书包去学校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只是大人们让他们去学校,他们也就去了。

每个班能够有十几个学生认真学习就算是好班级了,能够按时上下学不惹事的学生就算是乖学生,更多的学生是早上背着书包走出家门,到了半路就又不知道跑去哪玩了,等到放学或者天黑了才又背着书包回家。抽烟、喝酒、逃学、打架、早恋是家常便饭,甚至偶有打骂老师的现象发生。

老师们疲于管教,家长们呢,也只是等到老师找上门了才会抽出桃木鞭子劈头盖脸一顿抽打,这是他们能想到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了。要是老师不找上门的话,他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比起管教孩子,他们更愿意关注地里庄稼的长势如何。庄稼地里的一颗玉米苗被风吹断了,他们能痛心疾首好几天,孩子走歪路了,他们大多骂一句自家祖坟风水不好。

如此,学校里的学生从初一到初三就越来越少。每个年级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孩子读着读着就回家结婚去了,或者跟着别人外出打工了,更坏的结果是成为了深夜骑着摩托在马路上嗷嗷炸街的小混混,这样的孩子三天两头被打得头破血流是常事,打进医院,打进监狱的也不在少数。

那些来支教,实习的老师都是刚大学毕业的学生,比学生还大不了多少,他们哪经得起这样的折腾。所以,几乎每个新来的老师待不过一年就离开了,本地老师也在找各种途径想要离开。没有多少人愿意把自己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一个看不见希望的学校,浪费在一群看不见希望的孩子身上。教育界的“圣人”之所以少,原因大概就是这样吧。教师的频繁流动导致学校教学质量越来越差,每年毕业季能够考入县一中的寥寥无几。

李清乐也和这些孩子一样,浑浑噩噩的混到了初三,这一年职校兴起。临近中考时,很多职校涌入学校宣传。那些花哨的招生简章再加上老师们的各种宣传让很多学生都动了心。记得在一个下午,李清乐坐在窗户边看着班里的几个同学背上书包兴奋地向他们挥手告别。这些同学已经决定要去职校了,他们不参加中考。李清乐很羡慕他们,她也想去职校,听老师们说职校里面可好了。去到那里可以学技术,学好了技术就可以出去实习赚钱了。她拿着那些精美的职校宣传图无限憧憬着。

“爸,妈,我要去读职校。”

“不行,你想都别想!”

“可是很多老师都说那些职校很好的。”

“放屁!真正好的职校能来我们这个地方招生?”

“可是表哥都去了。”

“他是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