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之一,也对论证轩辕诞生于清水有很充分的价值。
秦安大地湾遗址据有关资料介绍,发现房址240座,灰坑窑穴342个,墓葬79座,窑址38个,各类文物8000多件。其中有距今约8170—737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纹饰陶器绳纹红陶足碗以及深穴窝棚式建筑。有距今约5500年新石器时代庙底沟类型的人首葫芦形彩陶。也有距今约5000年仰文化晚期的原始地画狩猎图和原始宫殿。证实了天水地区曾经居住过规模宏大的原始部落,也印证了伏羲女娲时代的传说。
黄帝时代所形成的文化,考古学称为龙山文化。它的年代距今约500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遗址,在清水发现四十多处。从永清堡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当时的原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较之大地湾出土文物有很大的变化。在约1—3米的地下文化层,有大量灰坑、灰层、房址、窑穴和陶砾堆积物遗存。层内有兽首,陶片、石器等。生产生活工具主要有石斧、刀、铲,陶纺轮、陶网坠、骨锥、陶鬲、陶钵、陶环等。由石器到陶器,工具由粗到细,以及房屋的出现,说明在这一时代,黄帝部落不仅能从事狩猎、捕鱼的生活,而且能从事农业、手工业、饲养业等活动。同时,对偶婚姻家庭也已大量出现,至少证明了母系氏族社会已经完成了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历程。在轩口窑断崖处也有壁薄红色的龙山家文化陶片及灰坑多处,亦居龙山齐家文化遗存。(四)地名特征
《史记·天宫书》说:“轩辕黄龙休”;《晋书··天文志》说:“轩辕十七星,在七里北。轩辕黄帝之神,黄龙体”。何光岳先生解释道:“可见轩辕星正位于轩辕谷之上天,代表轩辕氏部落的位置”。《秦州直隶新志》记载“今清水县有轩辕谷”。轩辕谷,又称“三皇沟”。因轩辕黄帝位居伏羲、神农之下,故“三皇”当作轩辕黄帝解释。其地理位置在今清水县东山门乡白河村,距清水县城约七十里。其谷地处关山腹地,越关山而进入陇县、宝鸡,北靠清水盘龙山,南有元龙镇。谷中有丘,溪水注入通关河。这是否与《水经注》“水出南轩辕溪,其水北流注泾谷水”、“清水东南入渭”有联系。同时,从轩辕丘所处的位置来看,西临大地湾不足二百里,东距炎帝诞生地峪家村也不过几百里。在“三皇谷”以西之白沙乡有山,名日西陵山。有人认为西陵即先零,西陵氏即指清水先零羌。在同一地区又有桑园,桑园峡,是古代养蚕的地方。轩辕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嫘祖又是养蚕的创始人。在清水县城有地名轩口窑,该村有古洞,传为轩辕母携帝栖身之所。
(五)民间祭祀
《帝王世纪》说:“黄帝铸鼎以疾崩,葬桥山”,后世祭祀不断。《礼记·祭法》说:“有虞氏黄帝而郊窑,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帝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秦灵公三年,作吴阳上峙,祭黄帝;作下峙,祭炎帝。后世官方多在陕西黄陵公祭。民间祭祀似不多见。在山门“三皇沟”旧时有庙,主祭“轩王爷”。清水县城有三皇庙垣,亦有三皇庙,祭祀轩辕黄帝。这类庙宇在清水境内亦是绝无而仅有。可见,他和民间通祭神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封闭的地方三皇沟代代因陈,祭祀“三皇爷”,恐怕绝非偶然。
(六)实物遗存
明代学者胡缵宗曾在县城三皇庙题有石碑。并在县城门楼书写“轩辕故里”匾。清水城也因之曾建有轩辕镇、轩辕区等行政区划。
(七)民间传说
在文字发纫阶段或产生之前,由于记事手段的艰难,人们只能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记述事件。这种口头传承能力和人们的记忆能力往往要强于今人。因此,世代相传的民间传说尽管与事实可能有出入,但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因而不应轻易否定。清水有古窑洞,据说过去有壁画的印迹。该洞民间世代相传为轩口窑,或轩辕窑,为轩辕母子栖居之所。民间亦流传有“清水有生龙的穴,没养龙的潭”的说法,说的是清水曾经出过皇爷、或轩王爷。这一传说的背后寓意着轩辕的出生和出走。
(八)民间风俗
清水丧葬棺材做法独特,与外界有很大的不同。清水平盖平底平档,被称为“纱帽头”式样,而外界如陕西等地均为圆档隆盖,被称为“靴子头”式样。色彩上,清水无论老幼亡者,均用大红,而外界则用黑色或本色。这一习俗的原因传说是因为清水出过“轩王爷”的缘故。关于这一点,西北大学雷树田教授曾作过研究,予以确认。另外,清水有一种石头,系辉绿岩,老人们称之为太皇石,也称长石,今人改名为庞公石。这种石头人们采集或置于案头供奉,或置于庭院。据说可以避邪。我认为所说的太皇也许与轩辕有关。
(九)古老姓氏
三皇沟十分偏僻闭塞,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与外界接触不多。99年,我在该村下乡了解到一种现象,村民以姓龙、苗、熊者居多,而张、王、李、赵之类的姓居然很少。这些姓氏在清水县几乎是绝无仅有,是古老姓氏,也都是所谓“得其姓名十二人”之姓,是否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