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在发展方向上也存在大量的一致性。】
【就拿理来说,仁义礼、智性、礼节、规矩是轴心文明共同产生的一种美德。】
【所谓礼仪,就是道德的外在表现有了理智后,文明才可以被称为是文明礼。】
【最初的意义是起到教化的作用,就如同教育一样,让人们从长期的习惯中搭建起一个文明的基础。】
【但可惜的就是,当一个文明发展到某个节点时,这个礼却变成了贵族压制平民的手段。】
【比如说欧洲中世纪的各种服饰,或者是我国古代诗族的茶道,又或者是现在一些家庭的繁琐礼仪等,让你变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从而也就出现了高雅和低俗。】
【其实哪有什么高雅和低俗的画风,不过是变了未来的规矩和道德而已。】
【总的来说,相比起来,善意的谎言比残酷的真相更适合让一个文明延续。】
评论区
————轴心时代也算是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时期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思想是为社会生产服务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思想。
————一个文明的道德水平和这个文明的发达程度是正相关、且相互作用的。
在其书房内,王安石与一位好友兼弟子正就天幕上礼仪对文明意义的话题展开了一场深入的讨论。
王安石手握竹卷,眉头微敛,目光里透露出对世态的洞悉,无奈而坚定。他说道:“仁义礼,是文明的基石,而不知何时,礼仪却成了别有用心者分阶级、架高阁的手段。”
好友,一位穿着朴素,神态中显露出朴质和深思的学者,脚旁放着几卷经典,一边沉思一边答道:“是啊,礼仪本是普世教育的手段,却在时代演变中逐渐失了本色,变成了束缚人心的锦链。”
王安石轻摆长袖,行步于书房,仿佛每一步都踏在时代的变迁之上。他轻叹道:“历朝历代,孰能料到,立礼之举,最终也成为了壁垒,让贵族得自添傲气,平民失于自我。服饰、茶道…这些本是文明的华彩,哪知却成为了阶级的瓠瓢。”
好友紧随其后,也在书房中边走边说,语气温文尔雅却又不失锐利:“正如吾师所言,礼仪一旦固化,便成了比武力更加隐秘的枷锁。好比那些繁琐的家庭规矩,它们不但没有提升人的品格,反倒是助长了虚浮与浮夸之气。”
两人对视,彼此之间尽是默契与理解。王安石眼中闪过一抹光芒,如同暗夜中的星火,他说道:“善意的谎言有时胜过残酷的真相,不是因为它自身的力量,而是因为在它背后,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的期许与构建。”
好友颔首赞同,神色间显露出一种使命感,“历史的车轮虽沉重,但我们不能停止寻找更人性化的路径。”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窗棂,落在两人的身影上。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恰是那最坚韧的探寻者,哪怕是面对无尽的波涛,也要一心向前,追求理想中的文明之光。
【现在很多人听到善良总会觉得嗤之以鼻。说到一些品德高尚的人,总会觉得他是一个伪君子。】
【其实对于文明来说,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预兆。】
【如果人们真的按照本性去争夺,将社会的道德变成丛林法则,那恐怕最终还是要走向奴隶制社会。】
【因此,在上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人们通过构建道德体系,掩盖了人性中的恶,从而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种看似道德其实不道德但依旧能延续的循环社会。】
【至于未来会如何演化,我说不清楚,但我知道的是,人类不能承诺于物质要持续追求思想上的超越。】
评论区
————我倒是感觉真理是一致的。并不是因为人们来自同一部落
————立足脚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社会的发展形态,我认为会在一点一点的自发的做着它自己的改变。
一入红尘愚昧行,独坐空明方清醒。万道皆向利而聚,尽到头来为己身。意控情欲寸难进,情欲控人自然行。恶人作恶不得报,善人行善没善果。幸运只寻福缘富,霉运却寻穷苦人。若有前世与来生,因果轮回圈中行。
在一个秋日的傍晚,朱熹在竹林间的书院中与几位志趣相投的友人就天幕上的内容,进行了一次涉及道德、人性与文明的讨论。
朱熹站在竹林的边缘,手中拿着一根轻拨竹叶的竹棍,眼神远眺,看着天边日落的余晖,若有所思。他的面容透出一股子文雅,眉头微微蹙起,似乎在沉思着什么难以解答的哲理。
一位朋友,同样是学者装束,礼貌地向前一步,语气中透露出些许困惑:“朱先生,您认为人性中既有善,又有恶,但当社会的风气不再重视德行,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