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歌不是为我写的,真是这样吗?”李玉灵呢喃自语,语气中带着些许质疑,似乎是并不相信凌云的说辞。
要不然,凌云又怎么会在那首歌的结尾写出“尽管如此,他还是赢走了我的心”这样的词呢?
“就是这样。”凌云断然回答道。
“所以呢,你打电话过来就是为了问这种无聊的事情吗?”
“……我只是奇怪,你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世界上因为一段感情的失败而发生巨大变化的人多了去了,我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没什么好惊讶的。”凌云道,“我已经决定向前看了,以后不要再联系我了。祝你以后前程似锦吧,再见,不,是再也不见。”
说完,凌云挂断了电话。
他抬起头,望了望天上,银白的圆月镶嵌在夜空中,渲染出一丝清冷哀伤的气氛。
前身三十年的记忆在他脑海中迅速掠过,万般感慨最终凝聚成了两句诗。
他打开手机摄像头,对着天上的月亮拍了张照片,然后发到短博上,并配文——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人的一生,能够遇到一个全心全意爱你的人并不容易。
希望大家在遇到这样的人时,能够及时醒悟,牢牢抓住这来之不易的幸福,不要等到错过了,才开始后悔莫及。”
发完这条动态之后,凌云又打开通讯录,将名称为“老婆”的那个电话号码删除拉黑。
再然后,他便转身回到餐桌上一边继续用餐,一边和父母有说有笑,尽情地享受这天伦之乐。
……
凌云的个人短博空间十分空荡,这个账号在以前是前身用来记录与李玉灵在生活中的美好时刻的。
只是当李玉灵有了名气以后,为了营造单身人设,吸引更多粉丝,李玉灵便要求他清空了这个空间,连一张两人的合影都没有留下。
如今,这个账号空间里只有区区两条动态,少得可怜。
第一条动态是面向大众的自我介绍,评论已经达到了二百多条。
这波自我引流还算成功,凭借着出众的颜值和好听的原创歌曲,凌云的个人账号已经吸引到了一千多个粉丝进行关注。
而等到第二条动态发布之后,凌云的账号关注人数更是迅速攀升。
这条动态的热度出乎了凌云的意料,在接下来的七天里,点赞数如同火箭般直线上升,直到十万出头才终于没有了上升的趋势。
动态下面的评论数更是高达三千多条,比第一条动态高出十倍不止。
“看样子和前身一样遭遇情感挫折的人不在少数啊,竟然能引发如此庞大的共鸣。”凌云躺在沙发上,一边无聊地刷着手机,一边如此说道。
现在距离过年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打算等到过年之后,再开始追逐自己的音乐梦。
高中现在还未放寒假,作为老师的二老仍在工作,所以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一个人待在家里。
对于他由于一时感慨而发出的动态,底下评论多是赞同,还有许多人留下了自己的情感故事——
“这两句诗写得好啊,和‘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唉,说多了都是泪啊!”
“好文采,不愧是写出了《她不爱我》这首歌的人!”
“呜呜呜……我已经错过了那个将我当成心中明月的人,事到如今,就算想挽回也已经没有机会了!”
“人就是这个样子,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相当年,我还在读高中时……”
看到评论留言,凌云又去网上搜了搜,这才知道这个世界上是没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两句诗的。
这两句诗最早的出处是元代的戏文《琵琶记》,原文是“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后来,这两句诗被之后朝代的文人反复改编引用,最终在由民国著名文史专家钱仲联先生主编的《清诗纪事》中变成了这样一首诗——
我本将心向明月,
奈何明月照沟渠。
宁教我心徒枉然,
不教银光惹尘埃。
这个世界的历史并没有元代,自然就不会有《琵琶记》,更不会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两句诗了。
不过,这个世界虽然没有出现上面这两句诗,但却出现了“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这样有着相似意味的诗句。
在原来的世界,这句诗出自南宋初年禅宗的士珪禅师的一段禅语:“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
士珪禅师本来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