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下装中另一常规服装品类。
它的穿用范围极其广泛,不受性别、年龄、季节、气候、场合等条件的限制,在任何情况下都可穿用。
一、裤结构线名称
主要辅助线,如图3-2-1所示。
主要轮廓线及主要结构点,如图3-2-2所示。
二、裤母型的来源
裤母型的基本形态是取自人体直立姿态的下身经柱面化的几何形态,如图3-2-3所示。
对于图中的几何形态表面,如果以通过人体前、后中心线的平面和通过人体左右侧线的平面,分别将其切割并平面展开,则可得如图3-2-4所示的图形。
三、裤母型的建立
假设制图条件
1.前身制图方法及步骤
第一步:先后确定前侧缝线①、上平线②、裤长线③和横裆线④,如图3-2-5所示。
第二步:先后确定前臀宽线⑤、前裆宽点⑥和前下裆缝线⑦,如图3-2-6所示。
第三步:最后确定前裆弧线⑧。
这样前身母型制图完毕,如图3-2-7所示。
2.后身制图方法及步骤
第一步:先后确定后侧缝线、上平线、裤长线和横裆线。
第二步:先后确定后臀宽线⑤、后裆宽点⑥和后下裆缝线⑦,如图3-2-8所示。定后档宽时必须注意,前后档宽之和应等于
0.16H。
第三步:最后确定后裆弧线⑧。这样后身母型制图完毕,如图3-2-9所示。
在实际操作时,裤母型的前后裆弧线不必划出,这样既简捷,又有利于变化。
无裆弧线的图思称裤母型框架。
四、裤母型分析
1、后缝线斜度的选择原则
裤母型中,后缝线斜度的变化范围基本定为15:0~15:4.其变化幅度较大。
在具体使用裤母型时,应如何掌握它呢?
一般认为.对于后腰口收橡筋(包括细褶)的一类情况.则后缝线斜度宜控制在15:0~15:2内.
其中,以连腰头并连腰里者趋小,以腰头不连腰里者趋大:
对于后腰口不收橡筋(包括细褶)的一类情况,则后缝线斜度宜控制在15:2~15:4内,
其中,以臀腰差偏小或后腰省量偏大者趋小.
以臀腰差偏大或后腰省量偏小者趋大。
2.前后裆宽的选择原则
裤母型中,前后档宽共给出了两组分配值。
第一组为0.05H 0.11H=0.16H.第二组为0.07H 0.09H=0.16H,。
在具体使用时,如变化的裤子侧缝线呈上外下内(指中裆以上部分)倾斜状态,则前后档宽应选择第一组分配值、像西长裤、西短裤、萝卜裤,太子裤等就属于这种情况。
这时,它的前裆底角必大于90度.后裆底角必小于90度,但前后相加一定是互补的,前后裆底角约相差30度左右。
如变化的裤子侧缝线呈上内下外(指中裆以上部分)倾斜状态或竖直状态.则前后档宽应选择第二组分配值、像裙裤、灯笼裤、田径裤、三角裤等就属于这种情况。
这时,它的前后档底角各为90度。
3,腰口线的稳定性和直裆长的随意性
在裤母型中,根据计算,腰口线(除去腰头的线)基本定在了人体胯骨点以上1厘米的水平位置上,这就是说,不论对于哪一个穿着者(指匀体者),还是什么款式的裤子,一旦建立了裤母型,其腰口线基本落在该位置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对此我们定义为腰口束腰的标准位置。
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各裤款式特点及穿着的要求不同,束腰位置往往有所变化。
但这种变化必须在标准位置上进行调节、比如、牛仔裤、游泳裤的腰口束腰位置常低于标准位置2~3厘米。
裙裤、灯笼裤的腰口束腰位置常高于标准位置1厘米左右。
至于有些裙裤直裆特别长,是因为其腰头较宽或降低了横档线,以求档底处增加纵向放松度之故,而并不是腰口束腰位置的大量提高,事实上,不论什么款式的裤子,腰口的束腰位置最高只能高于标准位置1厘米左右:最低也一般低于标准位置3厘米左右。
由此不难理解,当腰口束腰位置一旦确定后,腰头宽狭的确定是任意的.不必受直裆尺寸的限制,即使由于腰头宽的增加使直裆尺寸已超出了33厘米也无妨(像有些高腰头或连腰头的花式时装裤就属这类情况),因此,从裤子的变化角度讲,腰口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直裆长却是不确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