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二十七章丧葬“一条龙”服务(求订阅) (1/2)

自古有言,厚养薄葬。要在亲人生前懂得对其付出原谅与珍爱,如此到了末路,才能阙如了当,于心无悔。无论多么盛大隆重的葬礼,都无法弥补生之遗憾。

在距离包头村的常青常大爷家中。

常老先生经营粮食生意发了大财。他的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孙子、孙女、女婿和亲戚朋友以及仆人们全都赶来了,乱哄哄地像是在过大节。

村子里的人们也成群结队地赶来参观这一隆重而体面的丧仪。披麻戴孝的女儿们哭泣着在母亲的脚跖上浓浓地涂上了一层胭脂,在她的中分的发缝里抹上了一道朱砂。

儿媳妇们在婆婆的前额上敷上了檀香膏沫,替婆婆裹上了贵重的纱丽之后,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把披在头上的纱巾拉得低低的,向婆婆行了最后的摸足礼。五彩缤纷的鲜花,绿色的嫩叶,浓郁的檀香,各色的花环,一片‘喧哗’声里使人嗅不出悲哀的气息——这似乎是‘豪门’的主妇在五十年后又一次扮作新嫁娘起程到丈夫家里去。

他们就这样围在常老先生的棺材周围,它平放在那边,一只木制的匣子,无数的花圈,无数的鲜花,但却是唯一的温暖所在。

在灵堂前放有一个小桌,上放香炉、烛扦、油灯、白蜡、供果。点上一支倒头香(烧两头),然后一张张地烧着纸钱。

在“白色”的院子里面,看着常老生披麻戴孝的儿女们,身为总管的赵老汉,有着三十多年的“从业”经验,身边配备着几位身材壮硕的副手,听他的调遣下,丧事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常老先生的棺材在一个带花活的“起脊棚”下,显得各位讲究。

(起脊棚:两面包细席,设天井子,吊蓝团鹤天花板,棚要搭过街楼,起楼子及过脊,挂五彩网。院内棚安装五彩玻璃窗,有的扎月亮门带栏杆,月台(灵台)锦地锦带栏杆,棚内宽敞亮堂,可挂祭幛、挽联及念经时的“水陆”。此外为招待吊唁亲友,在胡同开阔地方搭客座大棚及小灶棚,棚价颇贵。)

接着是激动人心的“吹鼓手”。

赵老汉吹唢呐、村中的郑大眼吹长号、吴沐打大鼓、王熷敲大锣,他们同台演出,合奏《上阿文王序》《百鸟朝凤》等著名曲牌名。

有道是千年琵笆,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唢呐一响全剧终,初闻不识唢呐音,再听已是棺中人。黄泉路上人消沉,望乡台上忆前尘。

赵老汉老当益壮,他的唢呐声直接将这三个年轻人长号、大鼓、大锣给压了下去,并且一声更比一声高,一声更比一声敞亮。

这块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唢呐手世世代代演绎着人们的悲喜之事,成为人们的精神依托。

在唢呐声中,悲痛的人们送走逝去的至亲;也是唢呐声,把这块热土上的男女迎送到洞房;还是在唢呐声中,人们给他人送锦旗,庆祝儿女满月、乔迁新居……独特的声音回荡在古老的子长大地,滋润着27万人口的心田。

看着在台上的即兴演奏的赵老汉,在台下工作的舒娇,连连拜手示意他该给王熷他们三个年轻人一定发展空间。

赵老汉扭头看着气喘吁吁的年轻人后立马放轻了调子……

他们办白喜事时用的《上阿文王序》听起来很是悲伤,如诉如泣,节奏沉重而缓慢,听着听着会使人悲从中来。

曲罢,就该到摔丧盆了。

只见常老先生的大儿子-常乃超,面对着父亲的棺材,他双膝跪倒,手捧烧纸钱的瓦盆,痛哭失声,然后把这个漏了一个洞的碗盆狠狠摔向地面。。

就听到“啪!”的一声。

丧盆被摔成了无数的碎片(丧盆就是为了摔的,摔得越碎越好,碎碎平安。)

接着就该出殡了,只见赵老汉指挥着16个壮汉,将常老先生的棺材围住。

“一!二!三!”

他们一起发力,这口黑色的棺材被抬了起来,然后在赵老汉的挥舞下,被安稳的抬出了“起脊棚”,安安稳稳的放在了一辆马车上了。

之后常老先生的家人扛着引魂幡,在鼓乐声中绕棺木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以表示对死者的依恋难舍。每转一圈,就要浇奠一次。绕棺完毕,升棺起灵,当地称为“绕灵大起丧”。

出灵结束后,常老先生的大儿子再次拿出了一个丧盆,狠狠的摔在了地上,摔的稀碎,将烟飨敬献给逝者。

摔完丧盆之后,出殡便正式开始了。棺椁出院门时,大头在前;出了门后,掉了个头,一直抬到坟地。(人们认为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着一样,出门头向前,等于回首瞻顾家园,表示了对人世的依恋;出门以后头朝后,等于再不往后看,一往无前,直奔西天乐土。)

在亲朋好友的带领下,常老先生的灵车朝包头村村东浩浩荡荡出发了。

出殡队伍最前面有开路的。

舒娇会沿途插放“路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