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的中午,孔帅一行人,200兵丁带着辎重,走进破败不堪的下密城,进驻县衙。
下密城的情况,比孔帅想象的更加糟糕。
这伙黄巾军是盘踞在东莱郡的几股黄巾军的合兵,不像青州黄巾张饶、管亥等人,率领的都是大队人马。
抢完之后也立刻撤回东莱郡境内。
黄巾军并没有攻城利器,城墙还算完好,但城内近三成屋舍被毁,粮草几乎搜刮一空,下密城中死伤无数。
当然包括不少人逃往距离不远的都昌城内避祸(古昌邑,非现在的都昌)。
下密此次兵祸,几乎导致了近半数的人口离开,原来的万户县,此时只怕只剩下五千户的样子。
孔帅在县衙见过残存的一些小吏之后,才拿出下密地图,正式分派武峥、孙邵、左承祖、刘义逊各自的任务。
武峥负责城防、治安和募兵,这个自不必说。
孙邵作为自己的第一幕僚,总览除城防军之外的诸事。
左承祖负责赈济灾民以及户籍、税收管理等日常琐事,以及军需后勤事务。
刘义逊则是征集民夫、工匠,除了修建城墙,在城外建造军营之外,还要在下密城东北临海处,开辟盐田;在下密城西北处潍河流域,开垦良田。
在后世孔帅知道,下密可是一块宝地,濒临渤海,又有三条河流穿过下密境内,最重要的是还有铁矿,品相还不低。
孔帅自己,除了统帅诸事,还将成立一个新的“匠作营”,亲自管理。
而这二十多个小吏,也被孔帅分发给众人,做协助事宜。
莫小看这些小吏,下密的事情若能顺利展开,又这些小吏辅助,推进的速度会提高不少。
很快,县衙门口就搭起义棚,架起十口大锅,开始熬制谷粥。
城内也安排数个五人小队进行巡逻,维护治安;
城门口也安排了兵勇进行巡守。
随着孔帅的进入,下密城开始井然有序起来。
与此同时,城门口和县衙门口,都贴出了三则告示:
第一则是:即日起,下密城内招收兵士,勇武者优先,管吃饱,月俸麦6石。
第二则是:即日起,下密城“匠作营”内招收木匠、铁匠、泥水匠、石匠各50名,不入匠籍,管吃饱,月俸麦6石,大匠人月俸麦15石。
第三则是:即日起,下密城内招收民夫1000人,修筑城墙、通挖河道等事宜,管吃饱,月俸麦6石。
嘶~~
下密城内的人立刻不淡定了。
一般来说,正常年份一个成年男子的工价是谷二斗(一斗相当于6斤,十斗等于一石),
小麦自从张骞从西域引入之后,到现在虽然已经推广到不少地方,但此时小麦的价格是要高于谷的。
更可况如今这个战乱年份,工价只能更低,而粮食的价格只能更贵。
这个新来的县尉,居然全部以麦当做酬劳。
还有这句管吃饱,这让饥肠辘辘的下密人,都极为不忿,
呵呵,好大的口气!
你怕是不知道我一顿能吃多少!
你来下密到底带了多少粮食啊?
尤其是在义棚周边饥肠辘辘的人们,
尽管看起来条件十分诱人,不少人都决定先喝完义粥再说,万一这里面有坑呢?
下午,义粥铺不远处的磨坊和豆腐坊叮叮当当响了起来,此处后面的院子,已经被划为军营,暂时驻军。
很快又来了十个伙头兵,在那里也架起了案几锅灶,这菜蔬,胡萝卜、白萝卜、韭菜、香菜、水芹、笋,还有葱、姜、大蒜……
这些大头兵又是叮叮当当,全部切丁……
豆腐坊的大头兵出来了,拿出一块块老豆腐,切片,起锅烧油,这可是荤油啊,开始油炸,这香味儿,真特么太诱人了……
油炸老豆腐也切丁……
炸完老豆腐,重新起锅烧油,葱、姜、蒜,还有大把的花椒全部下锅,这香味简直刺激到义粥铺每个人的神经……
紧接着萝卜丁、胡萝卜丁、水芹丁、笋丁、豆腐丁依次下锅……
义粥铺周边的人们,尽管小米粥分量给的很足,也很香,但没有那个大头兵锅中的吃食香啊!
等到大头兵在锅边浇下灵魂苦酒,也就是醋,激发出醋的香味,要命啊!
加水煮沸,在汤里放入胡椒粉,撒入韭菜碎丁……
这时磨坊的大头兵也出来了,端出一盆盆白面,那是如假包换的白面!
据说北海的贵族也每日只能喝点麦粥,他们居然吃白面!
和面、擀面、切成一条条面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