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王五已经完全领会他的意思,苏白当即拍了拍王五的肩膀:
“方法,我都已经教给你了。”
“如果要是有困难,或者办不到,那么尽管跟我说。”
“我到时候让刘一,陈二,张三,李四去办。”
“不过,我还是希望你,不会令我失望。”
这番话的潜意思,听得王五有些脊背发凉。
大概意思是:如果他没有实力,那么,就剥夺他的戡乱内史职位,让他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王五当然不想做一辈子没出息的县丞。
当即跟苏白立了军令状,保证两天之内完成任务。
对王五来说,乡绅士豪,能工巧匠遍地都有,但戡乱内史的职位如果错过了,那就真的错过了。
随即,王五当即点齐人马前往搜刮粮食,搜集兵器。
等王五离开,赢元曼朝着苏白莞尔一笑。
赢元曼能感觉出来,苏白这是想用王五做刀。
否则,不会让他去干这些得罪人的事情。
对此,赢元曼并不反对,甚至还有些支持,因为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做。
有的时候确实需要一个孤臣,来帮他们处理那些脏活累活。
就像父皇身边的章邯,就秦国大秦头一号的孤臣。
苏白也是这个想法,不过他并没有将太多的精力搁在王五这里。
因为现在除了粮食跟兵器,还有许多其他的事情要做。
训练兵卒,修缮城池,修建工事,还有制定军规跟县规。
这些重担,此时全都压在他一个人的肩上。
紧接着,苏白拿着羊皮跟木炭,在桌椅上开始写写画画。
大秦这个时候,还没有毛笔跟纸张,通信,誊写都使用的捉刀,竹简。
奢华点的富贵人家,使用的便是羊皮卷跟木炭。
这让苏白感觉十分的不便。
不过,这个时候苏白也腾不出手来,
他打算将现在临颖县的其他事情理顺以后,再制作文房四宝。
赢元曼好奇的探头一瞅,发现苏白在写戡乱军纪。
《三大纪律》
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
第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第三:“一切缴获要归公。”
《八项注意》
第一:“说话和气。”第二:“买卖公平。”
第三:“借东西要还。”第四:“损坏东西要赔。”
第五:“不打人骂人。”第六:“不损坏庄稼。”
第七:“不调戏妇女。”第八:“不虐待俘虏。”
非常简洁,精典,还比较通俗易懂。
最是适合用来约束军士,因为军士都没什么文化,文绉绉的军纪可能他们看不太懂。
但是,苏白拟写的军纪跟军规,即便是那些不识字的大老粗,多听一些也能记下。
记下便能遵守,能遵守便能铸就军纪严明的王者之师。
将军规誊写数遍,命人将其派送给刘一还有陈二。
苏白便伏桌继续拟定县规。
以前,临颖县事事有自己亲力亲为,所以,临颖县井然有序。
但是,如今自己管得宽了,不可能事事躬亲,那便只有用规章制度对百姓们进行约束。
苏白奋笔疾书时,赢元曼也拿着羊皮卷做到旁边开始撰写。
苏白看着赢元曼那不时蹙眉思索的模样,好奇的探头看去。
发现赢元曼正在撰写“檄文。”
“檄文。”是用来晓谕,征召,声讨的文书。
通俗点来说,就是为了能让自己师出有名,朝世人阐述原由的通告。
昔日商代开国君主汤在征伐夏桀之时,军旅会战于鸣条之野前,曾做“汤誓。”
周武王起兵灭商,在牧野决战前,曾做“牧誓。”
鲁侯伯禽前往征讨徐、夷等部落时,曾作“费誓。”
这些都是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檄文。
如今赢元曼既举兵戡乱,自然不能缺少檄文,否则便是名不正言不顺。
但是看到赢元曼撰写的“嗟!人无哗,听命。”之类的云云。
苏白不置可否的摇了摇头,
这种“费誓”般的檄文样式,在几百年以后的如今,早就已经不那些让人新颖。
赢元曼瞪向苏白,当即把羊皮卷推到苏白面前,她倒要看看苏白能写出什么样的檄文。
苏白略微斟酌顷刻,便开始撰写。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