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阳接过来,就着路灯大致一看。
那张纸上。
密密麻麻写满了簪花小楷,笔迹淡散优雅,灵秀流美。
抬头五个字稍大一些:
杨柳何依依。
∑(⊙o⊙)?!!
孟阳当即就吓一跳。
啥?
虽然没文学细胞,但谁还没学过《采薇》?
更何况。
林亦薇的名字取自《采薇》,他俩小时候就听林父林母讲解过多次。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不是依依不舍、惜别之类的意思吗?
你,你……
愕然望向林亦薇。
“想什么呢?”林亦薇哭笑不得,“你倒是看一眼内容呀!”
啊?
哦!
孟阳起身,往路灯下凑了凑,定睛看去。
“烈日炎炎,启明湖畔,杨柳依依。”
“时有清风徐来,传天鹅鸣啼,伴桂子清香,一扫闷热疲乏,军训忙里偷闲,绿丝绦下好承荫。”
哇!
孟阳不由得喜出望外。
是通讯稿?!
我最最头疼的东西,噩梦一般的存在,每次拼凑它的时候,都生不如死。
也曾想过拉下脸找林亦薇帮忙的。
不料。
主动送上门了?
喜不自胜地往下看。
“且不论树荫下拉练的利弊,趁初秋时节,以军姿之刚,合柳丝之柔,刚柔并济,已是绝美再难言说……”
开篇就是夸赞,把杨柳和军训联系起来。
紧跟着。
说“我”受了诸如“隔户杨柳弱袅袅”、“丝丝杨柳丝丝雨”等诗句的影响,认为杨柳轻柔。
顺势写它随风而动,依依顺风扬。
并由物及人。
“人也大抵如此,硬汉柔情并不只是风花雪月一类的臆想,而是真实存在于铮铮铁骨中的感性。”
“不然。”
“如何解释教官们藏在严格要求与嘶吼出的命令中的深切关怀呢,树荫下的你和我?”
妙啊!
不愧是满分作文获得者,看这马屁拍得。
多么丝滑,多么自然。
接下来。
“墙头有芳草,随时可折腰……”
拿墙头草和杨柳对比。
稳准地指明,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等于会向歪风屈服,而是——
“家国情怀为魂,随令而动。”
“这就是我们的依依杨柳,我们的华夏军人。”
嘶——
孟阳没有文采,但起码的鉴赏能力还有。
升华了!
好文!
绝对满分了!
但。
“下半部分在背面。”林亦薇提醒道。
孟阳连忙翻过去。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树不可蔽百鸟,茂林自然藏众生。”
“作为享受福祉的后生,心怀感激肯定必要,但我们难道不需要再多做些什么吗?”
“……从驱逐倭寇到举国解放,有着……精神的,一辈辈的子弟兵,他们的优秀品质延续至今,已由我们的教官继承实践。”
“作为预备的我们,难道不应直视炬火,庄严接过,成长为新一代杨柳吗?”
赞扬整军的同时,不着痕迹地带上了教官。
又很自然地开始表决心。
“……于化雨春风中成长为栋梁,用依依杨柳般繁茂的成果报效祖国。”
她真的。
太懂升华了!
还还没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璀璨星空下只剩下身体轮廓的保安叔叔们,在急风骤雨中弯腰捡拾的阿姨们,在烈火油烟旁烹饪菜肴的厨师们,还有所有为我们奔前跑后的辅导员们、管理人员们等等,他们都是我们坚实的后盾。”
“有时我们却难以当面言说感谢,甚至人事匆匆,终究素昧平生……”
“……”
“微风徐来,中华江河湖海,杨柳何依依。”
孟阳张了张嘴。
却一个字都没能说出来。
牛!
那句“人事匆匆,终究素昧平生”,甚至让他有读到《项脊轩志》那句“今已亭亭如盖矣”时的感受。
如果这叫通讯稿。
那我写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