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了。
“主公,我们共捕鱼半个时辰,每条船都捕获在百斤左右。”
渔夫们都是满载而归。
短短一个小时,二十条小型渔船捕了两千斤鱼。
而且多半是大鱼。
那些巴掌大的小鱼直接丢了。
船上放不下。
如果从明早捕到明晚,去掉每条船往返时间,最少都得有千斤。
每天渔获最少两万斤!
而且可以在隔十几里的地方,持续不断的放置船坞!
就算近海鱼群捕光了,在更多的渔船出现后,稳定在每天五六万斤以上的数字是肯定能做到的,甚至可以更多。
这个数字,听着多。
但以每人一天消耗两斤鱼来补充蛋白蛋的前提下,也就够保障两万人所需。
附近的二三十个村落,十天内陈子宁都要拿下来。
这就是好几千人了。
再加上召唤出来的人数。
人数过万甚至到两万人以上,时间也不会太久。
还好,可以成立捕猎队,一天的目标是千斤以上的肉食。
将来可以有农庄,畜栏。
陈子宁眼神发亮,可以说是熠熠生辉。
希望,就在眼前。
……
村中用砍伐下来的碎木料燃起了十来个篝火堆。
众人煮鱼汤,烤鱼。
对村民来说,他们如在梦中。
肆意打人,杀人的鞑子已经死了。
自己等人和反贼一起伐木,盖出了房舍。
又出现了神奇的船坞和捕鱼船。
然后那些壮汉就捕上了过千斤鱼获。
都是胳膊长的大鱼。
现在,大锅里煮着鱼汤,鱼块在奶白色的鱼汤里翻滚着,叫人看着就安心。
一条条大鱼被枝枝串起,放在篝火上方烤着,滋滋冒油,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这些鱼,令人眼馋。
很多人肚子都咕咕叫着。
但也有不少人眼神还是带着畏惧。
封海,寸板不得下海!
这是鞑子大汗的死命令。
违者一律处斩!
所以这些年,哪怕是住在海边,也没有人吃过一次海鱼。
这些鱼,是吃的,也是对满清主子们尊严的践踏。
……
陈子宁按照约定,每人都发了块一斤重的大饼,这是他们的酬劳。
这更叫所有人都动容了。
细白面制成的面饼!
在崇祯年间,南方还好一些,整个北方可以说是灾荒不断,兵祸连接。
人们能填饱肚子就是好年景了,更不要说细白面制成的面食。
这种面饼,在这些人的记忆中不知道是多久前吃过了。
被掠到辽东后,更是在无边的地狱中挣扎。
能吃饱都是奢望。
领到饼子时,很多人都哭了,泣不成声。
接下来,喝着滚荡的鱼汤,在篝火前取暖。
还有白面大饼配着滋滋冒油的烤鱼。
这一下,原本的村民看向陈子宁时,不再是那种充满畏惧和怨恨的眼神。
很多人开始警醒,或是释然。
哪怕真要死了。
在死前这些年也算是享福了。
陈子宁自己也是在大块朵颐,吃的满嘴流油。
他也注意到了变化。
这才是刚刚开始。
往下去,自己展现越来越强的力量。
还有足够的吃食。
接着配合劳作,发展,一切欣欣向荣时,每个人心中都有希望的种子。
再配合大秦的分田和军功制度……
这颗希望的种子就能萌芽,并且茁壮成长!
陈子宁就不信,华夏就该沦亡?
……
翌日,清晨。
五个神色灰败的村民被长绳绑在一起,押送到村子中心。
陈子宁看着他们,也是摇头叹息。
“你们怎么不想想,鞑子家里有马,我怎么可能不派人骑马巡逻,防止有人偷逃,向鞑子通风报信?”
陈子宁神色平淡,这几个人越发沮丧起来。
他们吃饱喝足。
半夜聚集在一处,偷跑出村。
跑的方向当然是金州,那里有鞑子牛录。
他们去报信,应该能免死。
陈子宁又道:“你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