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带诏事件
献帝来到许县后,在曹操无微不至的关照下,一直过着锦衣玉食、高枕无忧的生活。但人闲着,就会出事,渐渐地献帝发现曹操和董卓其实没什么两样,不过一个是态度温和,一个是态度强硬,但其本质都没有变,朝政大权还是紧紧握在他们手中,自己则被完全架空。
董卓时期,献帝就曾想过偷偷逃出长安,只不过此事由于袁术的干扰最终失败了。这次他想通了,就算逃出去可能还被抓回来,所以干脆直接杀掉曹操以绝后患。
他私下里找来了嫔妃董贵人的父亲董承,也就是他的岳父,密谋铲除曹操,可因为他太过引人注目,希望由董承来实施行动,而他能做的就是写封诏书让董承带出去,证明此计划是自己策划的。
幸运的是这次献帝找对了人,董承接到命令后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同意,他来许都的这几年里,一直在为当初的决定感到后悔,本以为曹操能安心辅政,结果到头来还是独揽大权,所以他决定跟着献帝赌一把。
正所谓人多力量大,此事依仗董承一个人还是有点捉襟见肘,很快,靠着他私下里积极运作,拉来了刘备、长水校尉种辑、偏将军王子服等人。可计划还没执行,刘备就跑了,这倒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他被曹操叫去拦截袁术了,刘备忠诚的完成了曹操交代的任务,忠诚完过后,果断反叛,一点都不带犹豫的,毕竟这方面他是驾轻就熟,即便曹操派人去追,也没追上。
董承这边的计划没有因刘备的离开而受到搁置,可曹操却并没有那么好算计,这些年的经历在增长他年龄的同时也增长了他心眼,前面的兖州之战,加上在驻守官渡时遭遇过一次身边侍卫的刺杀,让他在相信手下的同时也没少防着。
所以当曹操察觉到董承的行为时,没有任何宽容,当机立断把参与此事的人全部灭族,一个不留。这样来看,刘备的选择是对的,如果他不走,也是会因此事受到牵连,更别提什么汉中王了。
按理说要跑那就跑远点,可刘备偏不,他回到了那个带给他高光的起点——下邳,干掉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留下关羽驻守,自己则回到了小沛发展。
我一直没理解这是什么操作,论和曹操的直线距离,小沛比下邳近,估计是生怕曹操不知道,刘备还到处招兵买马发展势力,导致周边郡县一时纷纷叛变曹操反过来支持他,有了天时地利人和,没多久,刘备又聚集起了上万部众,随后还去跟袁绍通上了关系。
既然背叛自己,又不跑远,曹操实在不好不去,就先派了刘岱和王忠去打刘备,这两个无名小卒尽心尽力,就是没打赢,为此刘备还嘲讽道:像你们这样的来上一百个也没用,除非曹公亲自前来。好,那就满足你。
其实刘备就是开个玩笑,他知道曹操现在一心放在袁绍身上,根本没空搭理他。刘备想的确实是曹操现在所做的,但这不代表他没空。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正月,曹操率队亲征刘备,此项决定遭到了大多数人的一致阻拦,他们担心袁绍趁他不在时会来袭击,但曹操认为刘备比袁绍重要,现在不去打,将来必成大患,至于袁绍,这家伙反应向来迟钝,以他的性格,是不会来的。
听到曹操前来,刘备刚开始还不信,但在看到他的帅旗后,立刻骑马溜了,都不带回头的。即便如此,我依旧认为他还是没有超越袁术的潜质,因为有一点他始终没领悟到,那就是跑的时候要记得带上家属和部下,很明显刘备这次又是策马狂奔,丝毫没顾得上别人。
主帅都没了,还打个毛线?曹操率队轻松攻破小沛,俘获刘备妻儿;随后攻克下邳,活捉部将关羽,自此徐州再次回到曹操手中。
逃跑后刘备没有走投无路,他又使出了惯用伎俩:去投奔他人。放眼天下,值得他去的无非就那么几个,曹操那边肯定不能指望了,毕竟他还是要脸的,想来想去,刘备选择向北投奔袁绍。
事实证明大家担心的不无道理,但显然曹操的准确率更高一些。他出兵没多久,袁绍的情报系统就收到了消息,谋士田丰当机立断建议他立刻出兵袭击曹操后方,但袁绍却觉得现在还不是时候,便以儿子生病要照顾为由推脱掉了。
这是他浪费的第二个机会。
所以我说他们的关系很奇妙,奇到妙不可言,双方在官渡之战前竟未打一仗,十年间,很多东西都已物是人非,只有他俩一直未变,期间依然保持互相通信,虽是唇枪舌剑,但也兴致勃勃。一个很天真,却又心高气傲,一个很理智,却又不骄不躁。
行吧,到这个地步,也没什么好交流的了,该说的也说了,该骂的也骂了,双方各自什么样都一清二楚。既然如此,那就换一种方式来交流:
用刀剑来说话。
此前,收复完徐州的曹操早已赶了回来,为防止袁绍突然杀到,他在周围的白马、延津、鄄城等各个重要据点都进行了排兵布阵,而自己则亲自镇守许都前方的门户——官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