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其他,单单就你妄议国策,辱骂圣上,不敬君上,就是纯粹的居心不良!”
“妄图用一言就抹去大明藩王宗室子弟给我大明所作的累累功绩!”
“蓄意煽动大明老百姓和文武百官,对于朱家藩王宗室子弟的仇视!”
“以此来达到你不可告人的‘祸乱边疆,谋害宗室,以毁掉我大明镇守防御线的根基’,简直就是狼子野心!”
“在我看来,你不光是大逆不道,更是十足的包藏祸心,通敌叛国!”
文武百官:!!!
朱元璋:!!!
朱允炆:!!!
围观百姓:!!!
不得不说,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
在方孝孺出手之前,朱元璋身后的这些国子监和翰林院的老学究,一天天就知道呵斥傅英大逆不道,辱骂皇上。
虽然说傅英的确在《鸣冤疏》里面这么写了,但是也不能代表着,朱元璋就只能拿着一条罪责来问斩傅英。
朱元璋之所以选择公审,就是想要当着全天下的面,把傅英所上疏的奏疏给全部驳回,并且让傅英被问斩的心服口服。
可惜的是,哪怕是翟善身为六部九卿之列,也没有办法做到。
至于翰林院和国子监这帮老学究更是没有任何还口的样子。
反倒是这个翰林院寂寂无名的方孝孺,现在却能够直接站出来一字一句的反驳傅英,而且还能够自然而然的给傅英定罪。
大逆不道。
不敬君上。
诋毁皇族。
通敌叛国!
这随便拎出来一条罪责,就能够给傅英剥皮萱草之刑罚。
说实话,在方孝孺刚从第一条呵斥完傅英之后,众多文武百官在震撼的同时,已经默默的在内心之中,给这位天才读书人默默点了赞。
他们也没想到,看似天衣无缝的《鸣冤疏》竟然还可以这么反驳。
更让人惊喜的是,还能够给傅英按上通敌叛国的大罪名。
这个帽子一旦坐实,说实话,恐怕傅英诛十族都不够!
朱允炆甚至觉得,现在这个罪责,比牵连蓝玉案谋反罪,还要更加的让人舒畅。
除了皇城门之上的皇族和文武百官之外,围观的京师老百姓,听了方孝孺的反驳和呵斥之后,也是开始再次议论起来。
“没想到小傅将军原来真的包藏祸心,蓄意通敌叛国啊。”
“原来看到小傅将军背棺鸣冤的时候,我还被他这种救父甘愿牺牲自己的勇气说感动,可现在看来我真的是瞎了狗眼。”
“是啊,我昨天也是被小傅将军,手持大诰,敲击登闻鼓,背棺鸣冤,撰写血书的举动,所震撼,今天还想着无论如何,都要声援一下,可现在经过这位大儒的呵斥之后,我觉得小傅将军真的是太可恶了,我现在甚至觉得诛九族都算是便宜了傅家。”
“都说自古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原来我是不信的,可今天我相信了!”
“唉,原本我还想着小傅将军好歹也是将门之后,傅友德老将军也是开国功臣,可现在看来,我们真的对这些勋贵武将了解不深啊。”
...
一时之间,因为方孝孺的出手,不管是文武百官,还是围观的京师老百姓,现在都对他产生了敌意。
大明老百姓虽然日子过得苦了些,但是在同仇敌忾这件事情上,却从来不用可以教导,就能够上下一心。
朱允炆也非常满意方孝孺现在的表现,内心更是开始默默盘算着,等到自己登基之后,一定要好好的跟这位方先生学习治国之道。
原本一直冷着脸的朱元璋,现在表情也是缓和许多,冲着旁边的朱允炆幽幽笑道:
“允炆,这小子还不错,以后可以作为你的左膀右臂。”
听到这话的朱允炆瞬间喜上眉梢。
因为他知道皇爷爷好像一直对这个方孝孺有很大意见。
可现在听皇爷爷的意思,好像并没有特别生气和在意自己和方孝孺关心亲近,反倒是鼓励自己以后重用这位大明读书人的典范。
这也算是开了一个不错的好头吧。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傅英则是无奈的摇头笑了笑,随后长叹一声,幽幽冷声道:
“哦?”
“原来闻名天下,被大明无数学子视为读书人典范的方先生,竟然只是一个沽名钓誉之辈啊。”
随着傅英的再次开口,在场的文武百官,不由自主的再次紧张起来。
因为他们很清楚,这个傅英绝对不会吐出什么好话出来。
围观的京师老百姓,则是莫名的厌恶起来。
在他们看来,都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