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三十一章 天下读书人的典范方孝孺! (1/2)

翟善再次为之气结,没想到这小子竟然不上套,就是坚持自己上疏是一人所为。

实际上,在昨天众多大臣不断探讨之后,都觉得傅英这篇《鸣冤疏》引经据典,博古通今,属实难得。

根本就不太可能是傅英这种没有经历过任何世故的年轻人,可以写得出来。

这一定是背后有高人指点,傅英只不过是全程默写下来而已。

可现在傅英主打的就是一个嘴硬,死活都不承认,这封奏疏是受人指使。

就在这个时候,一直没有开口的朱元璋,终于开金口,直接了当的骂道:

“你们这群蠢货,审案第一要素就是要让犯人害怕,胆寒,从气势上面,审判官就要全方面压制住犯人的气势!”

“可是现在你们这帮酒囊饭袋,就直接让这个毛头小子给压制住气势,还怎么继续往下审?”

“还有咱昨天明确告知你们要顺着《鸣冤疏》,一字一句的全部给反驳回去!”

“可你们现在在干什么?”

“来来回回永远都是拿着冒犯君上,大逆不道之类的名头来呵斥傅英,这种审讯,怎么能够让他服气,又怎么能够服众?”

“哼,如果你们今天还是继续拿着大逆不道之类的审讯名义来继续的话,那么我看今天公审就可以到此结束,直接宣判这小子无罪释放吧!”

文武百官听到朱元璋这一生冷哼,瞬间吓得当场再次跪拜下来。

众人都非常清楚,这位洪武帝,现在是真的生气了。

只不过是碍于皇城门脚下还有数万名围观的京师老百姓,否则的话,早就开始破口大骂起来。

朱允炆也是颇为无奈的扫了一圈翰林院和国子监的众多老学究,真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是不是故意而为之。

虽然说,他内心对于傅英提出来的关于藩王分封制度也颇有微词,毕竟如果以后真的他继承大统,每天面对这么多藩王叔叔,就算是这些叔叔没有想法,但是无形的压力实在是太难顶!

可是朱允炆,现在内心哪怕再怎么不认可皇爷爷分封藩王制度,他也不敢公然反对。

他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等到自己真正大权在握的时候,再去好好削藩。

现在面对傅英的这篇《鸣冤疏》里面提到的分封藩王制度的各种不好,如果真的想要反斥回去的话,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可以反驳回去的地方。

可现在这帮老学究经过一晚上的研究,反反复复的就只会痛斥傅英大逆不道,这种话听着耳朵都快起茧子了。

这些人不可能真的反驳不了,应该就是不太愿意反驳而已。

或许,往更深层面去揣测的话,这些人甚至想要用这种方式方法,来对抗皇爷爷这些年所作所为吧?

正是因为如此,不要说朱元璋生气,朱允炆他自己都彻底看不下去。

如果真的按照皇爷爷现在的说法,直接宣判傅英无罪释放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蓝玉案又要再生事端。

到时候最后一批勋贵武将,可能会因为这个转机,获得一线生机。

这是他朱允炆最不愿意看到的场景。

因为这些勋贵武将,到时候将来一定会成为他登基路上的绊脚石。

所以不管怎样,都不能让这个傅英被免罪。

想到此的时候,这位皇圣孙的脸色,不由自主的变得更加严厉起来。

他直接看向了翰林院最后一排一位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也冲着他点头示意。

随着朱允炆冲着这个年轻人肯定点头之后,这个年轻人就率先站了起来。

“臣方孝孺,对于这封《鸣冤疏》有话要讲!”

冷着脸的朱元璋,本来还想看看到底是谁,能够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反驳傅英。

等看清楚年轻人面容之后,也是下意识的皱了皱眉头。

他对于这个方孝孺还是有点印象。

这个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拜名儒宋濂为师,深受器重。

但是这个方孝孺仗着自己颇有几分聪颖,老是对于朱元璋颁布的一些诏令提出质疑。

刚开始朱元璋还能够勉强听听,但后来发现这家伙,跟那帮言官一样,大多时候,都只是站在迂腐书生的角度去考虑这些国策,根本就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建议。

从此之后,朱元璋对于这个方孝孺的进谏,就再也没有重视过。

但是这个方孝孺却还是不辞辛劳的坚持每天进谏。

可能方孝孺真的想要效仿前辈魏徵先生,但朱元璋不是唐太宗李世民。

所以不厌其烦的朱元璋,最后干脆找了一个理由,直接把方孝孺放到了翰林院去修《元史》去了。

PS: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在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