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之言算是在众人心头打开了一扇天窗,众人均有拨云见日之感,无不纷纷颔首,口皆称善。
邹润更是一脸欣慰地看向这位花和尚,丝毫不掩饰脸上的欣赏和满意之色。
什么是人才?这就是人才!
这才正经的术业有专攻,打仗就得听这种专家的建议。
邹润的满意之情溢于言表,这可叫一旁的智多星连有些着急,在他得知今天会议的主题后,他就暗暗下定决心,要将今天的这个会议变成他上梁山后的“首秀”。
他要让在座的每一位,尤其是身为寨主的邹润充分领略他的满腹谋略,机会难得,可不能就这么眼睁睁地让这位出家之人抢了风头。
打仗这事纸上谈兵易,但真正做起来却难,吴用虽然有心表现,但屋里面的两位行家已经各自说了不少真知灼见,留给他发挥的余地已然不多,鲁智深更是连即将成型的战斗方略都提了出来。
眼看着下一个就要轮到自己发言,吴用疯狂地捋着胡须,肚内心思急转。
“大师久在边疆,于用兵之事诚然精熟,今日听大师一席话,不知胜过研读多少兵书战策。”
邹润对鲁智深不吝赞誉之词,而后者听罢只是摆了摆手,并不以为意。
大宋多年的重文抑武政策在鲁智深身上留下了不浅的烙印,在他心目中,自己只是生长在陕西,厮杀在陕西,耳濡目染中有些战阵见识,但这却算不得什么。
论及真正的战略制定,他还是下意识地习惯听一听文官的建议。
当然,这里只是绿林山寨,不存在文官,但却有一名文人。
这位文人还是寨主亲点进入军机处担任参军的角色,以寨主的识人之明,想必此人必有些斤两。
于是鲁智深便道:
“洒家只是上阵见得多了,听得多了,但于兵戈之事,只懂见招拆招,算不得高明。素闻江湖传播智多星计压武侯,才过张良,寨主还是听听吴教授的谋略吧。”
随着鲁智深的言语,屋内众人纷纷将目光聚焦到吴用身上。
“大师所言甚是,那我等便听听吴参军之高见。”邹润从善如流,他也想看看吴用在兵事上到底有几分真本事。
后世网络上针对吴用自身本领谋略的争论几乎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派都说吴用不愧于他智多星的名号和梁山泊头号大军师的职位,梁山泊能有后日之红火,他居功至伟。
另一派则对吴用一百个唾弃,说他只会用一些上不得台面的阴谋小计,坑蒙拐骗很拿手,但在军事水平上能被神机军师朱武甩出八百条街不止。
那么吴用到底有几分成色呢?邹润拭目以待。
眼见压力给到了自己这边,吴用顿时一凛,不过他也并非浪得虚名之辈,虽惊却不慌。
吴用知道自己在战术上肯定胜不过林冲和鲁智深这种久经战阵的军官,所以便打算让众人领教领教他加亮先生在战略上的高超造诣。
咳咳!!
吴用清了清嗓子,他挥动手中羽扇,一边不急不缓地说着客套话,一边快速构思思路,组织着语言。
“不敢当大师夸赞,小生实乃一介村儒,虽是读过几卷兵书,却不敢妄称知兵。然寨主和诸位头领对小生有援手救命之恩,战事更是由我等而起,用虽不才,也有三策,今日斗胆言兵,还望诸位切莫笑怪。”
好家伙!上来就有三策,这简直太符合当代宋人对高明文士的印象了,于是众人纷纷出言催促。
“参军但说无妨,我等洗耳恭听。”
“先生太过自谦,还请速速说来。”
“我等皆愿闻教授妙计。”
三种不同的称呼,分别出自林、鲁、晁三人之口,唯独上首的邹润并未发声,却也目光明亮,显然也很是很感兴趣。
眼见吊足了众人胃口,吴用内心得到了很大满足,他当即抖擞精神,说出这番话来。
“用之三策,一曰料敌于先。兵法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方今我军弱而朝廷之师强,若欲取胜,首重探听军情。即立刻广派探子,多方打探,设法弄清楚朝廷调何方之兵,其兵几何,主将为谁,进兵路线,何时抵达……诸如此类军情,多多益善,此事可速速施行,早一日得知,便可多一分胜算!”
吴用的兵书果然不是白读的,最起码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路和心得体会,他的第一策一出,顿时得到了屋内之人的普遍认同,林冲等人纷纷点头不已。
“吴参军所言极是!”
鲁智深更是一拍桌凳,便起身请邹润按照吴用的建议实行。
对此邹润点了点头,却并未下令,而是让吴用继续发言。
“待吴参军一发说完剩下两策,再传令下去不迟。”
眼见头一策收效颇佳,吴用底气更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