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三章 瞻高瞩远 (3/4)

成为关键时刻的杀手锏。

经过多日废寝忘食的修炼,古今的念力修为也有大有长进。每日观想合苍鼎图,将自己的意念引入虚空,融入合苍鼎的光晕之中,不断催生。却说这口鼎着实不凡,尽管已经观想多日,但以他如今的实力,却依旧无法看清其全貌。鼎口深邃漆黑,仿佛蕴含着无尽乾坤,既如有罡风,可锤炼念力,又似有仙韵,可孕育识海。

经过十几日的修行,古今如今的念丹已如绣球般大小。随着对经书的感悟日益加深,他的修为也不断攀升。虽然距离丹成纹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古今坚信,那一刻不会太过遥远。

寻常念修之士,一旦诞生念力,便可随时选择进入下一阶段:锤炼。将念力通过锤炼变得坚韧有力,则可获得御物之能,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念力的不俗。而念力的强弱与念丹的大小息息相关,念丹越壮大,则感知力越强,御物之能的范围也越广。但倘若有修士在念丹初具时便选择过早锤炼进阶,那么念丹一旦成形,便再无法重返凝丹境来壮大念丹,只能以薄弱的基础设法晋阶。如此一来,即便日后境界颇高,也难免根基薄弱、底蕴不足。如同纤纤绵竹一味高长,终有一日将不堪重负拦腰折断。因此大部分念道修士都选择将念丹凝练至一丈围圆后便进阶,俗称一丈修。之所以如此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若想将念丹炼至巅峰三丈,修炼者不仅需要惊人的神识、高阶的功法,还需要漫长岁月的沉淀,其中的艰难险阻,难以想象。毕竟,谁愿意成为耄耋之年的念道一阶三丈修呢?

古今自然不甘止步于一丈修。如今他身怀玉璧,拥有天渡经这等传说中的道本源法,倘若不修出三丈念丹,只怕有愧于天地。

时光流转,近来古今闲暇时尤其喜爱研习七寸拳。自从念道提升后,每每施展七寸拳,他都能感觉到一种异样,那便是在酣畅淋漓地演武出拳时,总觉得力有不逮,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如今七寸拳大成后,已近乎贴身而使,他如何也琢磨不透,这拳法还有何潜在的潜能。可那种未达极致的感觉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让他抓耳挠腮,却又无能为力。

这日,休憩之时,古今坐在地上,百无聊赖地垒着碎石打发闲情。看着层层叠叠的石屑,他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冒出一个奇妙的想法。“七寸劲,分七重修炼,可施展时却只一味追求第七寸之劲,而忽视了其余六重寸劲。如若能将七重寸劲合为一击,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

这个念头刚一出现,当即被自己的想法惊颤,但直觉告诉他,这或许是个突破的契机。古今向来雷厉风行,既然有了想法,便立刻付诸行动。他心想,即便不可行,对自己的武道修行也并无损失。

往后的几日,他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屡试屡败,却又屡败屡试,过程坎坷崎岖真个不易。

常言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又一日,古今在尝试了无数次后,依旧以失败告终。只得暂时放下七寸拳的练习,转而开始观想合苍鼎图。此时,玄黑的虚空之中,氤氲光雾与烟波般的念力水乳交融,忽明忽暗的古鼎上,两条螭龙围绕着龙珠嬉戏玩耍,好不快活。鼎腹外,一颗火红的阳珠突然被吞入龙口,少顷之后又从龙口中吐出。

古今观想入微,但见赤珠初吐出时,缓慢得如同静止一般,以极慢的速度幽幽前行。正当其准备转移目光时,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发生了:只见龙珠在停滞一刹那后,突然以万钧之势射出,并伴随着嗡嗡的低鸣声。

“对了!”古今恍然大悟:是也,七寸拳乃层层发力,劲比劲强,直至第七层才是七寸劲。那为何不在出拳后层层蓄力,将七重寸劲尽数灌注于力道之中,然后以一击打出全部七重劲呢?想到这里,古今当机立断开始尝试。以往练习时,他举步维艰,但经过垒碎石与观摩鼎龙戏珠的感悟之后,他已然豁然开朗。此刻再度练习,便如同登堂入室,轻松了许多。虽然思路已然清晰,但古今亦深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并未急于求成,而是循序渐进,自一寸劲与二寸劲相叠开始练习。

经过两日夜以继日的刻苦修习,他终于成功将一二层寸劲熟练相叠。这无疑令其备受鼓舞,此后的几日,他更是废寝忘食,彻夜苦练。

又过了几日,终于大功告成。如今的七寸劲,已然是七重寸劲和合而成,古今将其命名为七寸亢劲。小试牛刀之后,他发现七寸亢劲竟隐隐强于初成的开枢掌力。当然,这其中的缘由是开枢掌尚未真正练就,待到掌法大成之后,孰强孰弱还犹未可知。但即便如此,古今心中也甚是满意。反观念道修为,此时的念丹愈发饱满。多年来无法修炼的压抑,此刻被彻底释放。如今念道觉醒,对古今而言,必然是不达巅峰誓不罢休。所以,他并不急于修习念道功法,毕竟要习御物之术,须先锤炼念力,将念道晋升至二阶。

一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回望此次闭关,古今收获颇丰,心中自然欣喜不已。

又一日,他正在温习七寸拳,突然灵光一闪,想起了材宝室门上盘状凸起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