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五十二章 (3/5)

陈月红也跟着人群,迈着小家子气的步子,东张西望地朝里走着。

这是一段上坡路,宽敞的水泥马路,两边做了人行道,人行道上贴着朱红色的防滑地面砖,每隔几米就栽了一棵小树苗。马路的左边就是实验楼,右边是一片草坪。草坪分成几个部分,用水泥垒的边。草坪里除了草皮,还有桂花树,松树,几蓬细竹子。里边还有几张水泥长凳,供人休息。

上坡路走完,三栋五层的楼房就出现在眼前。前边的一栋门口写着:女生宿舍。后边的两栋是男生宿舍。

男生宿舍的后边又是一座两层的大楼,大楼的正中间写着:饭堂。在饭堂后边还有一栋小楼,那是开水房和垃圾场。

站在女生宿舍往左看去,一栋超大的六层大楼挡住了视线。楼房由前后两座大楼组成,这便是教学楼。大楼每一层的左右两面用宽阔的走廊连接起来,与大楼形成一个封闭的四边形。走廊往前延伸,通到最前边的实验楼。

陈月红抱着她的家当到教学楼楼下的报名点报好了名,这个时候人还不多,很快就办好了手续。学杂费是八百元,加上住宿费九十元一学期,总共交了八百九十元。

她拿着单据,重新抱起她的家当,往右边的女生宿舍走去。宿舍楼下第一间就是宿管室,一个化着淡妆,身穿黄色长裙的高个子中年女人站在门口,收了住宿费的那张单子,并告诉陈月红她分在四楼,四零三。

陈月红感叹,县里就是不一样,连宿管阿姨都那样时髦。她一边感叹,一边朝四楼走去。等她找到四零三,进门发现屋里已经有三四个女生呆呆地坐在各自的床上。显然,她们也是从乡下来的。别说穿着,从怯生生的眼神就一眼能看出来。

一进门,左右两边就是两排柜子,一边是四个,柜子带两扇推拉门,可以上锁。紧挨着就是两排上下铺的铁床,一排两张。床是挨着墙放的,不过这床却和什马中学的上下铺不一样,这床也小一些,九十公分的样子,单人睡的。

房间正对门的最里边摆着一张长方形木桌,桌上摆了一个用201卡的电话机。长桌前就是一个大窗户,明亮、干净。窗外就是景观园,甚至能看见芜丰一半的面貌。

陈月红选了左边靠窗的上铺。她把席子铺到床上,又把黑色背包塞进左边的第三个柜子里。那个黑色桶子则塞到长桌底下。然后就同其他三个学生一起,坐在自己的床位上望着窗外发呆。

时间到了下午一点左右,宿舍里陆陆续续进来了两个别的女生,楼下也热闹起来了。远地方来送孩子的家长,县城本地带孩子来报名的家长和学生,学堂里变得熙熙攘攘起来。现在陈月红躺在床铺上,肚子有点咕咕叫,早知道就听老表的,多吃点。她心里感激老表带自己去吃了一餐饭,因为她还没有办饭卡,吃不了饭。她想,或许老表并不是自己饿,而是想带她去吃饭,只是怕她推脱而故意说自己饿了……

反正睡不着,她干脆起来,到饭堂去办饭卡。这里不像什马,可以自带大米。都是充卡,饭菜钱从卡里刷。米饭一毛钱一两,素菜五毛,肉菜一块二到两块五。她充了一百元,现在身上还剩十元。

办好这些,她回到宿舍,继续发呆。到了下午五点,她看见宿舍里的同学端着饭盘出了门,于是也从自己的柜子里拿出饭盘,揣着饭卡下了楼。

这饭堂可真大啊,一排排蓝色的塑料方桌,配的是红色塑料长凳,桌子和凳子都固定在地面的。摆了满满一大厅。还有打饭的窗口,足足有十个呢!地面也贴着清一色的灰色地面瓷砖。

休息了两天,第三天,也就是九月一号,正式开始进教室上课。

陈月红分在高一(14)班。明亮的教室,崭新的课桌,全新的面孔,一切都是那么陌生。班里五十个学生中有一半的同学都是县城两所初级中学的学生。招生规则是县城的孩子优先,先保证县城的孩子有学位,剩下的名额择优录取乡镇中学的学生。

城里的学生相互之间熟络,本身作为城里的孩子,在班里还是有一些优越感的。城里的学生很好区分,他(她)们谈吐大方,穿着讲究。你瞧,前后左右用芜丰本地方言谈笑风生的就是城里的学生。芜丰多山,因为大山的阻隔,各地的方言也有区别。就算是镇与镇之间口音都会有差别。芜丰本地方言对于从远地方的乡下来的学生来说就是鸟语,根本听不懂,更别说交流。

除了县城的学生,其他的就是县城周边村镇学校考进来的学生。最远的当属什马那边来的学生。

乡镇来的学生基本上不说话,静静地坐在位置上。他们相互之间也不认识,更不会有什么交流。只是怯生生地悄悄打量着一切。

上午的前面两节课由各班的老师带领着搞了一场卫生,扫地、拖地、擦玻璃、擦拭桌椅等。做完了卫生就开始分座位,男生女生按高矮顺序排成两排,点到名的就背起自己的书包去老师指定的位置。

跟陈月红同桌的是一个皮肤略黑的女生,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发布

0/500